百廿年成两部志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3-14 11:15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嘉应学院原副教授丁思深,自2019年7月起应蕉岭县方志办之邀,点注该县的康熙、乾隆版两部《镇平县志》。他“既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又扎扎实实、穆穆虔敬”投入点注工作。他对于镇平由“盗贼渊薮”转变为“人文为岭南冠”的蜕变过程,尤为“戚戚于怀”。点注之余,他通过解读和重构县志,撰成具有历史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地情读物《话说镇平——点注<镇平县志>札记》。此书分为概貌概况、山川胜迹、八景钟灵、人文邹鲁、乡贤懿行、名宦风仪、宦绩品鉴、节日风俗等板块,不仅引述旧志中的相关记载,析见事物沿革,而且对一些事物作视野更广、程度更深的缀连,并希图在观照和凝思中去整合和接近时光深处的镇平的历史文化。

  为加强广大读者对本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擦亮梅州文化之乡品牌,本版征得作者同意,特开设“话说镇平”专栏,先行精选内容,分期刊登。敬请读者垂注!

  镇平于明崇祯六年(1633)置县,仅过四年至崇祯十年(1637),时任知县的胡会宾,即延请邑人、原任增城训导徐韶奏主持修志一事,开始纂修县志,并已成型。书凡八卷:曰“疆域”、曰“营建”、曰“版籍”、曰“官师”、曰“山防”、曰“人物”、曰“艺文”、曰“杂流”。今天仍可看到胡会宾为该志所作的序言,而却未见有书出版存世。这是镇平县的第一次修志,甫建县四年即修志记事,实属罕见。

  第二次修志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知县徐履吉续修,但未出版。

  第三次修志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程梦简聘请邑举人黄殿楫主纂,修成并出版了第一部《镇平县志》。该志有进士、国子监祭酒、经筵讲官徐元文的《序》和进士出身、文林郎、程乡知县王仕云的《叙》,同时收录了胡会宾的《原叙》,并附有“镇平县图景”数帧。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徐元文是谁、他有多厉害?徐元文(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第一,顺治帝称徐元文为“佳状元”,赐冠带、蟒服、乘御马等,授翰林院修撰。康熙十八年(1679),出任修《明史》总裁,荐万斯同入史局,升国子监祭酒,充经筵讲官。康熙称赞他:“徐元文为祭酒,规条严肃,满洲子弟不率教者,辄加挞责,人人敬畏。后人不能及也。”后任左都御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元文与其弟徐乾学(为探花)、徐秉义都是进士出身,兄弟三人皆官贵文名,号称“昆山三徐”。国子监属于朝廷最高学府,祭酒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程梦简能得徐元文青眼赏识并为县志作序,是给予最高的抬举奖赏了。

  程梦简为此志制定了“凡例十则”,为每卷卷首撰写了“小叙”。该志原为八卷,而实际内容仅存五卷为:“舆地志”“赋役志”“官守志”“人物志”“祀典志”。余下的卷六至卷八“山川志”“艺文志”“杂志”等三卷,俱有目无文。是什么原因让后三卷不全呢?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也许是印数少,后来因战乱灾害的原因,后三卷竟丢失了。尽管这部志为残本,但为后来修志奠定了基础,此后修志都是在原编上增补更定之。

  第四次修志是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县蒋弥高因“今天子振兴文教,纂集通志,令天下各绘舆图以进,而史馆复征郡邑诸志,藏之天府,以备掌故。列在外服,莫不恪恭承事,独镇平以黑子地,介在天南,虽邑乘已有成书,而十馀年事迹犹有缺略而未备者,只节录以应采取,非所以光盛典、昭臣职也。”“余甫官是土,百废未举,遽奉纂修之檄,爰辍冗从事,取胡、程两君原编而更定之”。可知这次修志是在蒋弥高刚莅任不久,奉旨纂集县志,故在康熙十二年所纂的《镇平县志》基础上完成的。书稿纂好了上缴完旨,也未出版。

  第五次是在雍正五年(1725),知县沈廷鹤“又因蒋本添入四十八年之事”,亦未出版成书。

  第六次修志是距上一次修志又过了五十五年后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县潘承焯刚刚在此年冬莅任,邑举人何清凤等“谒见陈辞,且援上官檄,以重修县志为请”。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潘承焯“即延馀杭王君应亨,开局增修”。潘承焯亲自指授纲领,斟酌体裁,修改订定,历经八个月的时间,书稿已定,行将付印,却因丁内艰而回籍守孝。乾隆四十七年(1782)春,接任的县令吴作哲,把潘修的县志书稿上呈。但上峰觉得过于冗滥,驳回重新刊正。知县吴作哲只好重新搜罗点窜,删繁补缺,终于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秋,付梓刊印了由潘承焯重修、吴作哲续修、王应亨主纂的第二部《镇平县志》。该志收录了潘承焯的《重修〈镇平县志〉序》、吴作哲的《续修〈镇平县志〉序》和邑举人何殿屏的《叙》。该志共六卷为:“疆域志”“赋役志”“典礼志”“职官志”“人物志”“艺文志”。正文前附有“镇平县通邑图”“县治图”“县署图”“学宫图”“镇平八景图”。

  比较这两部县志,姑且不论康熙志缺了三卷,即以所存的条目内容而言,康熙志因置县时间短,因而资料的收集整理有限,所志不可能多。所志比较多的是“赋役”方面的现成资料,占的比重很大,包括明“崇祯十二年的原编旧额”亦全部收入,保存了珍贵的资料。但如对“物产”的“木之属”仅记载“为桐,为枫,为榕,为松,为槐,为冬青,为梨”七种,所志寥寥,显然是调查了解不足所致。

  乾隆志在一些条目的末尾有“续史氏曰”,是对条目的内容有所评述或说明。它应该是吴作哲自己写下的基本观点。客观而论,由于乾隆志是后出承继,自然应该是后出愈精。其记载所涉的面宽广了,内容丰富了,品类亦齐全了,记述亦详细了,文献性更强了。当然,这里的比较并非要说明其中的优劣。我们不能苛责先贤,历史的条件有相应的限制,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

  以镇平从始置县迄至出版第二部县志,时间跨度不过一百二十年,有过六次修志的记录,真可谓是承前启后,锲而不舍,重视文化建设,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康熙、乾隆版两部县志长期失传,特别是经历过太平天国运动后,以至到后来普遍认为《镇平县志》可能绝迹人世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也引起海内外蕉岭乡亲的关注,因而多方寻找,20世纪80年代终于有了结果。据台湾《重印〈蕉岭县志〉赘言》:“乡亲林鸿标先生,近年费尽心力,辗转远托亲友,多方寻求,终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觅得中华民国五年缩印版本之《镇平县志》,此县志影印本(内列崇正年号,经查清乾隆年间重修时,执事者因明崇祯与清胤祯‘即雍正’两君主名祯,为避讳起见,将‘崇祯’改为‘崇正’),为目前东南亚唯一珍本,视同无价之宝。”林鸿标先生为台湾交通大学毕业生、矿学专家,深具文学素养,蕉岭同乡会及嘉应同乡会均聘其为会刊总编辑。他对乡土文献十分关心,由此致信其谊子、正在美国马利兰州立大学就读天文学博士李海天先生,请其就近去美国国会图书馆查寻《镇平县志》绝本,刚好就珍藏在图书馆内,经商洽同意复印一本寄回台湾。1987年8月台北市蕉岭同乡会予重印分发海内外乡亲,大陆方始见到经改版印行的乾隆《镇平县志》。

  近年来,蕉岭县方志办工作人员跑遍潮州市、广东省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去寻找旧县志,都没能找到。最后又回到广东省方志办,兜了一大圈在《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中,找到了康熙版和乾隆版的《镇平县志》。乾隆版《镇平县志》是“据美国犹他州家谱中心胶卷影印、原底本藏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藏”的刻本。康熙版《镇平县志》为国家图书馆藏本。虽是残本,尤为可贵。实际上,在道光年间生活的黄香铁也没能见到过康熙版的《镇平县志》。他在其著《石窟一征》中指称的“邑志”都是指乾隆版的县志。世人大都以为已经在人世绝迹了,不想却在国家图书馆中尚存有真正的孤本。这真是“冥冥之中如有神助”,天意不绝斯文!

  旧县志都是繁体字、无标点、竖排的版本。现代人阅读必然存在一定障碍和困难,所以要把旧县志点注出来,让生活在今天和明天的人们能够阅读,然后而知其所自。

  □丁思深

责任编辑: 黄书滢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