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黄金一两墨 松烟墨香传百年——记梅州市级非遗项目“墨烟张墨条制作技艺”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10-19 11:40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3114982_zhy_1666108800000@@97801@@

人们在观看“墨烟张”墨条制作过程。(兴宁市文化馆供图)

  ●本报记者 黄钰然

  广东民间有“东墨西砚”之说,这“东墨”指的便是“墨烟张”制作技艺。位于兴宁市福兴街道办事处的新联村,曾是闻名遐迩的“墨烟张”制作地。2012年,“墨烟张墨条制作技艺”被列入梅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墨烟张”的墨制作精细,色泽乌黑发亮,且磨得越久越香,书写的字久不褪色,成为众多书法家和美术家的至爱。据《兴宁市大社下张氏族谱》《兴宁县志》《兴宁文史》《兴宁风采》等书刊记载,兴宁市福兴街道新联村“墨烟张”制作墨条已有200余年历史。

  “墨烟张”原称大社下,相传在1794年的冬天,当地张屋的村民张复松救活了一位病危的安徽绩溪制墨老板。此后,为报答张复松救命之恩,这位老板破例把中国最经典的安徽绩溪制墨技艺传授给张复松,并帮助其办起制墨作坊,制作产品。 “从那之后,我们墨烟张人利用这个技艺,家家户户都做起了烧烟制墨的活计。”墨烟张后人张钦欢介绍道,此后当地也被称为“墨烟张”。

  “那时,连飞过墨烟张的禾花雀都是黑的!”这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制墨鼎盛时期的写照。据记载,当时该村有制墨作坊200多间,兴城有销售墨条的“墨烟张”商号20多间,产品远销广东、江西、福建、湖南、广西等省,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墨烟张”也成了一个品牌,名扬四海。

  烧烟制墨所需设备、场地都非常简单,一个密封的烧烟室、一间熬胶房、一套模具及一些简单的器具便可制出墨条。制墨原料主要是松香或者松渣、牛皮,但制墨程序比较复杂,也是一项体力活,全程手工操作完成,主要有炼烟、和胶、杵捣、成型、晾墨、锉边、洗水、填金、包装九道工序。

  当地产的墨条有方条墨和圆条墨,大的有250克,小的墨条仅有六七克。墨的命名也有讲究,这是墨的质量或品类区分的标志。如表示材料上乘的有“上品清烟”“五百斤油”“鹿角胶”等名称;表示表面图案内容的有“龙凤呈祥”“龙翔凤舞”等。成品墨条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腐防蛀,治病救人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墨条制作过程中还加入梅片、冰片和贵重的麝香等香料药材,让墨可长久保存且墨香持久。

  20世纪70年代末,“墨烟张”墨条生产受到墨汁产业的冲击,墨条几乎退出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墨烟张”生产的墨条成了收藏家收藏的珍品。如今,“墨烟张”生产墨条已经成为梅州市级非遗项目,如何保护传承此项工艺也成了当前的重要工作。

  “‘墨烟张’墨条制作技艺是民间传统技艺,是中国徽墨制作技艺传承的一支流派,也是客家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保护、传承其技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品牌效应,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必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兴宁市文化馆馆长陈小利表示,接下来将组织人员做好调查研究与技艺的传承培训工作,让“墨烟张”墨条制作技艺得以保留并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曾舒婷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