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老物件36年 藏品已超6万件——记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民间收藏家张炳辉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5-02 23:29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本报记者 林德培 文/图

张炳辉在家中开辟的红色主题专区,展出革命和建设年代的老物件。

  在粤闽交界的深山之中,有一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唤桃源村。村里有个民间收藏家,他叫张炳辉,已年近7旬。

  从1986年开始至今,张炳辉的足迹遍及粤闽赣三省,到处挖掘和收集面临淘汰的传统生产生活器具,以及见证历史的系列古玩。截至目前,他收藏的物件已达6万多件。4月的一天,记者驱车近两个小时,来到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走进张炳辉的“收藏世界”。

  留下母亲遗物

  开始收藏之路

  在桃源村农民街1号张炳辉的家中,三层高的楼房里,每个房间和客厅的墙上,都挂满了旧时的匾额、服饰、钟表、宣传画等,橱柜上、地板上则摆放了像章、瓷器、太师椅、农具……就连楼梯口、过道边,也堆满了各式老物件。记者注意到,张炳辉开辟了一个红色主题专区,集中展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抗美援朝等各个历史阶段的珍贵物品。

  “我收购的第一个物件是承盒,骑着摩托车跑到福建上杭去收的。承盒是富裕人家祭祀时用来承装水果、糕点的器具。”“花三万多元入手一个老物件,是我最昂贵的一次收购。”“有人曾缠着我买走一顶清代尖顶竹帽,事后我很后悔,心痛肉痛。”“我收藏了一张民国二十三年的结婚证书,上面的证词写得很美”……说起过往“淘宝”的点滴,张炳辉如数家珍。

  走上收藏之路,是何机缘?张炳辉告诉记者,1986年夏,他的母亲病逝,按照客家习俗,老人去世后生前用过的大部分物件都要被丢掉或烧掉。看着母亲绝大部分遗物被付之一炬,张炳辉很心疼。他最终在烈火吞噬前“抢救”下了母亲当年从松口古镇出嫁时带来的部分嫁妆:梳妆箱、大襟衫、古式鞋托等。“有些老物件,是对亲人的念想,也是时代的见证。如果不趁早收藏,以后就没有了。”此后36年,靠着“超前”的觉悟和持久的耐心,张炳辉收藏了一个又一个老物件,收藏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耗费家财收购

  家人曾不理解

  张炳辉当过裁缝、做过运输司机、卖过猪肉、开过小卖部。每次赚的钱,在腰包还没焐热,又因收购老物件而落入了别人的口袋里。以并不富裕的家境,搞近乎痴迷的收藏,张炳辉没少被妻子骂,子女也不理解他。“我只能省吃俭用,合理安排开支,保证家庭和谐,又能专注兴趣爱好。”张炳辉开玩笑地说。

  “小时候,我们认为爸爸是在浪费钱财回收破烂。现在看来,他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位文物守护者。”张炳辉的儿子、中学教师张永新如今已认可父亲的行为。

  诚如其子所言,多年的收藏经历,使张炳辉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愈发强烈。他说,每次骑着摩托车跑到粤闽赣边广大镇村去收购老祖宗留下来的“古董”,最心痛的是主人没有保护意识,还将宝贝看成废物而随意损毁。

  在张炳辉家中,两块缺少下款部分的匾额被收藏,印证着儿子对他的评价。

  记者看到,第一块匾额为红底,阳刻楷书,镶金,竖排。三部分文字的开头均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字样,据说是清朝光绪皇帝颁发给福建上杭邱氏家族的圣旨。第二块匾额,木质厚重,阴刻“俾尔戬穀”四个大字,字体遒劲,“毂”字缺了半边,上款有“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的字样。

  张炳辉告诉记者,收购时听卖主说,这两块匾曾被人用做牛圈门栏或天花板,因太长都被锯掉一截,“结果下款部分就给锯没了,非常可惜。所以我趁它们还没完全毁坏的时候,收购过来保存下来。”

  藏品六万余件

  呼吁守护瑰宝

  日积月累,张炳辉渐渐名声在外,也引起了收藏界的注意。几年前,“梅县民间收藏协会桃尧分会”的牌子挂在了他家的门口,后来他家又成为了“梅州市客家民俗展览馆”和“桃源红色文化博物馆”。

  “这么多年来,不论年代多久,有多偏远,只要是我们老祖宗用过的,我都会去收。”张炳辉向记者坦言,粗略估算,他收藏的老物件已不下6万件,家里已不够地方存放,很多他都只能打包装箱。至于这些藏品的价值如何?他希望能有专家给“把把眼”。

  机会来了。2015年5月,由梅州日报社、梅州市收藏家协会和梅县富力城共同主办“2015首届央视鉴宝专家梅州鉴宝活动”举行。张炳辉精心挑选了多件藏品赴梅城参加鉴宝活动。经专家鉴定,一个水车窑青瓷碗、一个水车窑双耳罐为唐宋时期文物,一个敞口大碗为清代龙泉窑葵口碗,一方砚台为清末民国砚盒装端砚,专家组还发了鉴定证书。“太珍贵了!”张炳辉告诉记者,他已经将这几件“宝贝”好生保管起来了。

  据介绍,张炳辉曾受邀参加梅州市首届客家文博会,在市剑英图书馆展出装裱好的契约、票证、侨汇、户部执照、信件、报纸等纸质藏品。看到参观者关注的目光和对他竖起的大拇指,张炳辉的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而每当有人慕名到桃源村家中参观,他也会不厌其烦地充当讲解员。

  “我搞收藏不是为了赚钱,有人出过高价,我都不愿意转手。”张炳辉说,每一件器具都有发明创造的动人故事,无不蕴含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民间收藏,守护民族瑰宝,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 黄书滢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