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红色+绿色!梅县区振兴传统村落,守护美丽乡愁!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3-22 10:01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美景如画的桥溪村、温暖静谧的茶山村……这些散布在梅县区的传统村落,犹如一颗颗古色古香的明珠,既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寄托着梅县儿女心头浓浓的“乡愁”。目前,梅县区有24个中国传统村落,传统民居2428座,较为完好的围龙屋639座。

松口镇铜琶村一幢幢古民居错落有致。

松口镇铜琶村一幢幢古民居错落有致。

松口镇大黄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村落变成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的“明星村”。

松口镇大黄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村落变成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的“明星村”。

  近年来,梅县区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依托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古色、红色、绿色,多镇多村联动推进美丽乡村示范“1+N”工程,统筹抓好古镇古村、古民居古树木等的保护与开发,集中资源打造了丙村、雁洋、松口等一批示范样板,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发展道路。

  规划先行 有序发展

  “深山藏古村,茶山有古屋”。走进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记者看到几十座古色古香、结构独特的客家传统民居散布在山脚下、田地间,阳光从绿树掩映间轻轻洒下,整个村庄变得温暖静谧。“这座房子是维系我们家族亲情的纽带,我在这里出生长大,住了近70年。”住在古民居访云楼的村民黄共成说,他不愿意搬走,是想要保护好祖辈留下的房子。

  茶山村是水车镇灯塔村的一个自然村,现存34座传统古民居,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古村落(客家民居)”和“中国传统村落”。“近年来,我们在保存茶山村原始风貌的前提下对整体环境优化提升,主要进行道路加宽、旧桥改造、路灯安装、广场修建等,让村庄焕发新生,也提高了村民幸福感。”灯塔村党支部书记杨苑雄告诉记者,接下来计划设立展厅集中展示所有古民居,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到客家古民居的文化魅力。

  茶山村是梅县区通过规划统筹引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个缩影。早在2014年,梅县区多部门便联合制定了梅县区传统村落保护整体实施方案,从总体上明确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原则和保护利用措施。“梅县区保护传统村落,一直遵循规划先行。”梅县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梅县区第一批至第四批15个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已基本实施,第五批9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已初步编制完成,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依据。

  规划统筹明确了古村活化的“纲”,让梅县区有效探索出了传统村落保护活化的新路子。近年来,梅县区依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和设计规划,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打造了一批红色古村落、古村落景区、古村落田园休闲区,带动群众增收,使传统村落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因地制宜 重焕生机

  记者走进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看到,颜色各异的鲜花在风中摇曳,颇具特色的客家古民居掩映在一片绿意中,这边游人在南华又庐里感受客侨风情,那边年轻情侣坐在自在楼咖啡馆里享受闲暇时光,不远处的亲子农场更是一片欢乐的海洋……这是侨乡村呈现的美丽画卷,也是侨乡村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交出的亮眼答卷。

  时间拨回十年前,当时的侨乡村旅游发展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人气不旺。“侨乡村拥有116座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民居,是天然的客家围屋民居博物馆,然而这些古民居早年只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被‘晾’在村里各个角落。”侨乡村党总支书记潘增明说。2012年侨乡村被评为中国古村落,此后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古民居良性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充分挖掘整合古村落丰富的人文、自然和生态资源。

  随着村内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侨乡村的古民居也迎来新生,有百年历史的自在楼改造成咖啡馆,让“品着咖啡耕田,听着蛙声入眠”成为侨乡特色,每逢节假日就有一批批年轻人和游客前来“打卡”。如今,侨乡村还致力于打造消费者能够参与、值得回味的田园体验经济,让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既增加了收入,又激发了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增。

  侨乡村的成功做法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现实借鉴:大拆大改是无法保护传统村落及其历史内涵的,唯有因地制宜才能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因此,梅县区在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形式上,根据传统村落分布及现状,结合道路交通、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产业节点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打造以红色文化+客侨文化为亮点的“叶帅故里·客侨风韵”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路线。

  整体打造 资源变现

  在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精致的客家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远山含黛、层林尽染,小桥、溪水、山林、民居构成了一幅和谐动人的客家山居图,犹如世外桃源。“自从桥溪古韵景区开发后,村里变得热闹,大家开始吃上‘旅游饭’。”村民谢素梅高兴地说,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住在这里就像“人在画中游”一样,很惬意。

  桥溪村是雁洋镇长教村的一个自然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2年以来,广东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对桥溪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村内16幢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打造了古民居建筑游览区、山林古道探险游览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等项目,使村庄变成景区,同时注重挖掘客家人文和保护利用自然生态,丰富了文化内涵和游客体验,让村庄增色不少。

  如今,桥溪村古建筑得以修缮保护,守住了古砖古瓦的“原汁原味”,村民们还走上了旅游致富之路。记者了解到,桥溪村整个自然村落都被划定在桥溪古韵景区范围内,集体用地被用于旅游开发,因此村民以田园、山林、古建筑入股,每年获得25%的经营收益,其中15%用于全体村民分红,10%用于古民居建筑维护。据统计,桥溪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27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3.9万元。

  桥溪村是梅县区将山水格局保存完整、客家民居与山水关系和谐、建筑风貌状态良好的传统村落建筑群落作为整体,通过建筑群落与历史要素的整合进行活化利用,形成文化旅游IP的一个样板。“整体打造在一定程度上恰能提供整体性活化保护,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梅县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不断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切实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真正让梅县区传统村落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建立机制 长效保护

  在中国传统村落——松口镇铜琶村,已有100多年历史的泰安楼如今还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3户人家居住于此。据铜琶村党支部书记李发东介绍,泰安楼年久失修,岌岌可危,2020年以政府+村民自筹的形式,投入6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泰安楼修缮一新。“以前下雨到处都漏水,现在修好了我们住得舒心,大家保护意识也增强了。”居住在泰安楼的村民张春秀说。

  传统村落蕴含着历史文化底蕴,为了历史的传承,保护工作刻不容缓。因此,梅县区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今年还印发了《梅县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机制》,明确了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发挥连片带动优势为梅县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开足了“马力”。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梅县区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困难。“传统村落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同时要做好保护和利用两篇文章,把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地,做到活态保护。”梅县区住建局副局长卢敏军表示,开展好工作还存在一些难点痛点:一是保护资金仍缺乏;二是产权人依法履行保护义务的观念缺失;三是传承古村落文化的本土人才断层。

  接下来,梅县区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争取各级财政资金,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做到“稳保护、促传承”,改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环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传统村落保护的良好氛围,做到“亮特色、促发展”;谋划部署好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做到“强示范、促全域”,形成丙雁松片区、南口镇片区、水车镇-梅南镇三个集中连片片区,带动辐射周边发展,打造客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样板。

  ●本报记者 吴丽伶 特约记者 曾健锋 王雅 冯森达 通讯员 彭于豪

责任编辑: 黄书滢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