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脸谱的脸谱文化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3-02-06 09:45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3696998_cjl_1675612800000@@107992@@

广东汉剧脸谱——林耀龙

 

 

3697002_cjl_1675612800000@@107994@@

广东汉剧脸谱——胡奎

 

3697006_cjl_1675612800000@@107996@@

广东汉剧脸谱——沉香

 

3697004_cjl_1675612800000@@107995@@

广东汉剧脸谱——王翦

 

3697000_cjl_1675612800000@@107993@@

广东汉剧脸谱——老姚期

  ●徐青

  中国戏剧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品种,戏剧集文学、美术、书法、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服饰及舞台光影和特效陈设等文化品类于一体。历经从简至繁 ,以形达意,不断探索,不断扬弃取舍的发展过程。

  “看戏看脸”是戏剧的传统行话,“形从神出,相由心生”的概念是梨园子弟的表演秘诀。脸谱是中国传统戏剧的文化瑰宝,戏剧演员通过脸部化妆(一般为男角居多),勾画体现剧中人物的艺术特色。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它在形式、色彩和类型上的分辨,有一定的规范和格式。作为传统视角和听觉的艺术呈现,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歹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异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形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舞台角色的艺术效果。

  这里,笔者从广东汉剧的传承和剧种资料的遗存角度考量,从几个方面着墨探究,以飨读者。

  基本概念

  历史上,广东汉剧脸谱有300多个,常用的100多个。主要用于男角的净行(包括红净、乌净)和丑行,具有构图精巧、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和性格突出的特点。分整脸、破脸、歪脸、碎脸、二片脸、三块脸、和尚脸、神怪脸等几大类。

  新中国成立以前,汉剧班社多在城乡的广场、旷野或祠堂、社庙等开阔地上搭台演出,大概是由于舞台的光照弱,观众的视距远等条件的局限,为帮助广大观众了解、识别剧种角色的人物身份、性格特征、感情变化等原因,历代艺人创造性地对某些行当如净(红净、乌净)及丑等的面部进行化妆。采取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夸张手法,根据剧种角色突出的人物性格、感情特点,以浓重的色彩、图案、花纹,勾绘成不同的脸谱。这些脸谱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逐步发展变化,日臻完美,被沿袭下来,并普遍为行家、观众所认定和接受。清朝光绪末年,外江班的“荣天彩”在上海演出,姚显达的乌净脸谱种类多、式样好,受到上海戏剧界的赞誉。

  广东汉剧开脸使用彩色,以黑、红、白三色为主。红色象征忠义贤良,黑色象征刚毅勇敢,白、青色象征阴险奸诈。乌净多用黑色,红净多用红色,丑角多用灰白色,彩旦“开脸”多用粉红色。脸谱精绘,常用象征性的图案来表现人物的风貌和性格特征。如包公上额中庭画日、月图案,以表示包公能断阴阳;黄巢额上中庭画有“七星”符,以表示他有帝王之相。“七星”图案画的部位不同,意思也不同。如曹操的大将夏侯渊、夏侯惇,则画在左脸上。夏侯渊的脸上有一道红线从额门上斜下右颊,以示应他在定军山之南被黄忠刀劈而死。姜维额上中庭画有八卦中的太极图,寓意较深,既表示他是帅才通晓阵法,又表示他师承于诸葛亮。神话人物杨蕃额上画有龙吐珠,杨戬额上中庭画有竖眼,雷震子面上、额上满是火焰,孙悟空传统脸谱是在其两眉间画有红色扇轮,原意在于揭示其是应轮回因果关系的石猴。

  广东汉剧脸谱的主要类别

  在长期实践积累中,剧种脸谱与剧目创排密不可分,勾画和创作脸谱,收集和传承脸谱一脉相随。综观史料记述,广东汉剧脸谱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整脸 广东汉剧的整脸为化妆时全脸一色为底,只勾画眉眼和一些肌肉纹理,夸张程度不大。实例如《陈州放粮》中的包拯形象,类属黑色整脸。脸部为黑套红呈棕色。脑门中的日、月图案红白相间,两道宽眉为水白色。这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形象,给观众以严肃沉着的感觉。其两道宽白眉锁在一起,似马鞍形,以表现他勤思考、善心计,爱国爱民的沉郁心情。脑门中的红日、月牙形,显示他执法如山,不论皇亲国戚,犯了国法,也要按律而断的精神;也有画太极图以示他日断阳、夜断阴,连阎罗王也惧他三分的威严。这样的设计与构图,表明在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仰望太阳、月亮一般,希望有包公这样一个理想的人物能为百姓伸张正义。包拯这个人物,在《秦香莲》《血掌印》《林昭德》《包公与妞妞》等剧目中,都是以典型、鲜明的形象出现于舞台的。

  在传统剧目中,使用整脸脸谱的还有《捉曹放曹》中的曹操,《孟良搬兵》中的孟良,《失街亭》当中的马谡等。

  破脸 在传统戏里边,人物的脸部有明显的伤痕特征,有揭示人物身份、背景条件和性格特征的用意。如《沙陀国》中的李克用和《群英会》中的黄盖,李克用、黄盖的脸谱,扮的都是年纪衰迈、眉眼低垂、肌肤收缩、鬓须皆白的老人,即“老脸”。黄盖在《群英会》一剧中用红净行扮演,上场念的诗白便有“不觉两鬓白似霜”一句,是“老来面目半抽缩”的形象。而李克用的脸谱涂抹白色、红色、水红色,则有“返老还童,老当益壮”的气概。在《沙陀国》一剧中,李克用左眼上勾有三道红纹,以示被大雕抓伤。所以说李克用是“破脸”“老脸”两者兼有的脸谱。破脸在古装戏的武打场面也多有运用,借以表达战斗的残酷和无情。当然,个别特殊身份的人物角色,以破脸示人,也能起到点睛的效果,如大盗、土匪、伤兵、仇家等。

  歪脸 夸张成分较大,即人物脸面五官不正、歪瓜裂枣,有先天性和后天人为条件之分,这都是出场人物的表达需要。如《打瓜国》《赐黄袍》中的郑恩,他是一个性格耿直刚正,敢于犯上的人物。这个脸谱之所以会构成歪脸,是由于传说他到山中救人,被猩猩伤了右脸,抓掉了左眉,从眉心到上鬓角撕去了一大块皮肉,因此嘴歪鼻斜,两眼挪位。根据这传说,把他的脸谱构成歪眼、歪鼻和歪嘴的形象,把两只眼形构得一只往上斜闭、一只往下低合的“雌雄眼”。在《打龙棚》一剧中,郑恩的上场诗就有“雌雄眼能观天下,枣牙槊保定邦家”这么两句描写自己的形象。在不少传统戏中,给奸邪小人定妆,也常用本法,因此,歪脸角色变化多样,活用无限。

  碎脸 即是图案花纹集中在眉、眼、口、鼻上,既从职业行当上分别,也从人物性格上运用,使剧中人物千变万化。以《芦花荡》中的张飞为例,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耿直豪放、勇猛粗暴。在不少的戏剧中,从各个侧面描写了他喜乐易怒,有勇有谋,刚中带柔,粗中有细的特点。如何把张飞的典型性格在脸谱上突出、鲜明地反映出来?前辈艺人创造了多种图案,这里谈的是喜、怒不同的两个黑白相间的“蝴蝶”碎脸,它具有格调别致、勾画巧妙的特点。由于张飞一双“豹头环眼”(俗称“田螺目”),所以创造出环形图案的构法,如环形的眼窝、鼻窝、半环形的眉毛,印堂纹、法令纹等。进而运用这些纹理,以眼为中点巧妙地组成一个环形蝴蝶图案。由于传统的构法力求图案化和匀整化,这个脸谱似乎较远地离开了艺术的真实性。但只要仔细玩味寻思,还是能够分辨出环形化的手法和创造者的现实主义作风和独创精神。熟悉戏剧的人们,在观看《古城会》《三顾茅庐》《张飞审瓜》《芦花荡》等剧目时,张飞出场无须通名报姓,见天庭上挂着祥云,“豹头环眼”,嘴角频频向上翘动,把颧骨、面颊耸得又高又窄,好似“花蝴蝶”展翅飞舞的喜脸乐相,就知道这是“张三爷”。但是,张飞又有直率、急躁的一面,发起脾气来,怒气冲天,暴跳如雷。他一变而为眉毛、眼梢直竖、鼻孔朝天、嘴角低垂、拉长了脸。这个脸谱宜用于《长坂坡》《鞭督邮》等剧目。另外,《红逼宫》中的可马师,《搜孤救孤》中屠岸贾的脸谱,均属白、黑、青、红色的碎脸。

  二片脸 即是把角色的整张脸分成左右两片,勾画不同的花纹和颜色。这种脸谱多用于传奇性的战将和诸神,也有人称为阴阳脸。例如《定军山》《战宛城》中的夏侯渊、夏侯惇。曹操的大将夏侯渊、夏侯惇均属二片脸(以鼻梁为界,把整个脸部分成两半,左边黑白相间,右边以灰青色或灰蓝色衬托着“七星符”,把右边的眉眼加上去,形成七星伴月图案)。夏侯渊的脸上有一道红线从额门上斜至下右颊,以示应他在定军山之南被黄忠刀劈而死。夏侯惇左眼的血痕则是被曹性一箭所伤的印记。因此,夏侯渊、夏侯惇在《定军山》和《战宛城》剧中,是“二片脸”“破脸”两者兼有的脸谱。

  三块脸 即是把人物的脸分成两腮和天庭等三个部分,画法相对比较复杂多样。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醉焦》中焦赞的脸谱,以芭蕉叶为其主要特征,似乎有点牵强。这大概是历代艺人这样勾画,已约定俗成,所以至今仍在沿用。凡是看过《醉焦》《打焦赞》和《六郎罪子》等戏的观众,都知道焦赞是“暴叫暴跳”而又幽默风趣的人物。因此给他勾画上“喜鹊眼”,借喜鹊爱喳喳叫、蹦蹦跳来形容焦赞的性格,这才是比较突出的特征。焦费的眼窝和鼻子勾连在一起,表现其打打闹闹的神气更为有趣。

  其实,在300多年的广东汉剧演变历史过程中,前辈艺人们还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剧种脸谱,如“神怪脸”“太监脸”和许多特型谱系,构成了广东汉剧独特而鲜明的脸谱文化体系。可是,在剧种流传过程中,在20世纪有两个特殊时期,广东汉剧的脸谱传承遭受散失和毁灭性的灾难。一是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潮汕沦陷,广东汉剧班社四处逃散,大批历史传承资料被毁和散失;二是1966年至1976年间,广东汉剧院解散,传统戏剧被打入“冷宫”,珍贵的脸谱资料随同传统服饰、道具被一起焚毁。

  广东汉剧脸谱的

  传承和发展

  广东汉剧脸谱是300多年积淀的历史文化,是客家艺术跻身民族传统文化之林的独特标志。特别是走进新时代,广东汉剧脸谱文化的作用和影响需进一步彰显:

  一是剧种传承的需要。传统地方剧种的艺术特色,脸谱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一个戏一群人物,角色脸谱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无论是画谱参详和变化提升,讲究的是出处,谋合的是特征。老祖宗留下的根脉丢不起也舍不得。记得在2004年的夏天,笔者和剧院副院长魏瑞新就剧种的脸谱问题进行过一段时间的专题调研。谈及脸谱话题,也找过几个退休老艺人,询问过脸谱的遗存事宜,结果是令人担忧的——寻访几经周折,翻遍所有资料,只找到十几个原谱,与历史记录相差甚远,可谓九牛一毛!为此,我们深感痛惜,感叹唏嘘。随后,剧院将这些遗存进行整理制作,陆续开发了汉剧脸谱衍生工艺产品,如对杯、盘碟、团扇、围帕、砚屏、挂件等。这些作品小巧而精致,典雅而隽永,然后又小试牛刀而投放文旅市场,同时作为馈赠礼品而颇受青睐。2014年以来,在梅州宣传文化部门和剧院党委的重视下,广东汉剧脸谱文化“衍生品”逐渐得以挖掘和开发,广东汉剧脸谱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二是客家文化张扬的需要。客家民系文化既传承中原传统,又形成地方特色。广东汉剧落户梅州300多年,不断吸纳和融通地方文化元素,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扎根的理由,广东汉剧脸谱文化成为客家人文精神的一个符号,充分开发和利用成为可为之举,并将在建设“文化梅州”和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很值得探讨和推广。近几年来,笔者对此事总是耿耿于怀。遂多次与业界和相关专家叙述缘由,反复切磋。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国家舞台二级设计师叶波先生颇有建树,近年来以扎实的功底,良好的传承心态,在广东汉剧脸谱文化挖掘和整理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在继承方面持续发力,在遗存资料中“探宝”;凭记忆整理,按图索骥,避免剧种之间的纷繁重叠和简单的复制。在创新阶段有所作为,精心揣摩剧目人物角色的环境和性格,大胆提炼,潜心创作,一批广东汉剧脸谱在他的努力下新花灿放,许多传统剧目的人物形象得以经典重现。

  笔者认为,以广东汉剧脸谱文化为基调,深层次开发和挖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的继承,更是丰富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活力的载体,大有文章可做。

  (作者系国家一级编剧、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 曾舒婷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