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光: 嘉应州唯一的状元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1-24 10:37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李威光(1735—1795),字作楫,号韬亭,谥忠孝端和,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清乾隆卅七年(1772)武状元,是嘉应州(今梅州)唯一的状元,也是广东历代以来6名武状元之一。

  文武全才

  李威光的父亲李资始是邑庠生,知书识义,对儿子从小学文习武管教颇严;母亲是一位才思敏捷、擅于口才、性格开朗的农村妇女。李威光从小就接受客家人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教育,养成了不怕辛苦、勤学苦练的习惯,常以“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娶不娶都随便”的誓言策励自己。他一边读书,一边练武。据父老相传,他先以学文,曾考取过秀才;后投馆拜师,学习武艺,遂转向武功方面发展。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一招一式,一拳一脚,扎扎实实。不几年,刀、枪、棍、棒、骑射皆能,武艺出众,尤精弓马。清乾隆十五年(1750),适逢开科县试,15岁的李威光赴考,名列前茅,入选武生,从而更加坚定了李威光矢志武道的决心,并在父母的支持下,聘请武艺高强的师父在家传授武艺。李威光刻苦磨炼,十年寒暑,他身材更加硕壮,体高七尺,膂力过人,武艺日精,在周围乡村中,颇有名气。乾隆庚辰年(1760),25岁的他赴省参加乡试,高中武举。李威光并不自满,仍习武不辍,他常穿着自制的三四十斤的石屐(用大麻石凿成形似木屐,用麻绳作屐皮)以练腿力,朝夕抱举二三百斤的武石,以练臂力。

  正当他向最高功名——状元攀登之际,其父因家境不宽,恐难支付学资,劝其放弃,幸得其叔父李锡义鼎力资助,李威光得以继续深造。功夫不负有心人,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经过30多年的风雨锤炼,李威光的武艺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乾隆三十七年(1772),37岁的他,束装上京赴考,参加壬辰恩科会试,经过一系列激烈竞技,殿试所有武科项目均得第一。乾隆皇帝又策题主考文试,李威光写一篇《策论》答题。《策论》记载在现黄埔村《李氏族谱》上,洋洋洒洒约2000字,其论文立论正确,观点鲜明,文笔流畅,充满辩证思维,淋漓尽致地论述了自己的军事见解。文章从军事训练、使用将才和储备军粮等三方面来论述。在军事训练上阐明,“兵不务多而务精,而精兵之道,则必须训练为督责,以赏罚为鼓励。”在使用将才上阐明,“克敌在兵,制兵在将,无节制则有将无将;将非得人,则有兵无兵。”在储备军粮方面则强调“屯田”的作用,可以达到“屯边善后,储备必裕”的结果。《策论》一文,充分表明李威光绝非徒有臂力的一介草莽勇夫。乾隆皇帝阅卷后,龙颜大悦,认为李威光是文武全才的人。当场钦点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御赐“状元及第”金匾一块。李威光状元及第后,乾隆皇帝留他在京城授其御前头等侍卫(担任皇帝护卫官),警卫金銮殿,并随皇帝去郊区狩猎,是警卫皇帝最亲近的侍卫官。

  李威光赴京参加恩科会试有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一个是“狮子滚球”。殿试时,乾隆皇帝高坐龙椅,监考官环列四座,气氛严肃、紧张。轮到李威光上场,只见他站在重300斤的武石面前,突然马步一沉“嗨”的一声,把武石挺举过头。托停片刻,正待放回原处,不料手中一滑,武石侧落到地。他随即飞脚踢去,使武石滚出丈余。动作连贯洒脱,不露脱手痕迹。皇帝惊问:“这武艺叫什么名堂?”威光答:“狮子滚球。”博得全场掌声。第二个是“捺地割葱”。接着,挥舞80公斤的大关刀,刚一举手,刀从手中滑掉。眼见即将着地,他左脚一撩刀把,刀回手中,又舞了一圈。皇帝又惊问:“这武艺又叫什么名堂?”威光答:“捺地割葱。”又博得全场掌声。李威光智勇双全,连闯两关,最终夺得了武试冠军,一举成名天下知。

  镇守海疆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42岁的李威光出朝廷外任,授广西提标左营游击。因生在广东,濒海不远,比较了解海岸气象风云和岛屿地理情形;且这个时期,东南沿海,海盗比较猖獗。不久改任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后升福建烽火门参将。从此开始,李威光的军旅生涯基本上也就在海峡两岸边活动了。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秋,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军起事(欲脱离清朝廷,妄图搞台湾独立),连克彰化、凤山诸郡,声势很大,并围攻台湾府城,清军大败,朝廷深为震动。急派遣福相国(福安康)率领精兵强将进行征剿,51岁的李威光随率福建漳、泉一批青壮年配合前往“征剿”。反败为胜,为朝廷平息事端。清军取胜之后,皇帝授李威光军功加一级,记功二次,并命他留守台湾,晋升为台湾安平协水师副将,掌管水军,守卫台湾岛屿。不久,回署福建闽安水师副将。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五十三岁的李威光署铜山营参将,再署闽粤南澳总兵官,历署兴化协副将,护理海坛镇总兵。后升任福建闽安水师副将,署海坛南澳总兵,诰封“四世武功将军”(从二品)。

  李威光经略海疆十多年,捍卫了国家领土的统一,对闽粤两省及东南沿海地区之安全贡献颇大。后因回乡丁父忧,不幸病辞,卒于乾隆六十年(1795),终年60岁。朝廷为感念其功绩,乾隆皇追封他为“四世武功将军”(从一品)。墓葬在长乐镇(今华城镇)黄埔村陶角里。

  状元故居

  李威光故居下四角楼为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坐南向北,占地面积4140平方米。布局为三堂四横屋一围龙,面宽五间,泥砖结构,灰沙夯筑墙体,木桁桷悬山瓦顶。门前设晒坪、照壁、斗门、一半月形池塘。全屋秉承传统客家围龙屋布局,结构完整,功能齐备,规模宏大,堪为传统客家围龙屋之典范。下堂、中堂是圆石柱木屏风,上堂是圆木柱镶嵌木屏风,悬挂“盛世达尊”匾额,建筑雕梁画栋,气派非凡。先后于1994年公布为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经修缮一新的李威光故居,其中的一物一景、一砖一瓦中无不印证着李威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守疆戍海的卓越功勋;里面展陈的古代科举文化和李威光使用过的关刀、练武石以及各式冷兵器材,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武状元在这里胸怀报国之志刻苦习武耕读的身影。

  □江连辉

责任编辑: 黄书滢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