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解民忧!梅县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1-11 10:21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微改造“点亮”城中村“颜值”,“改”到了百姓心坎上;建设梅县区梅州大桥至德龙大桥沿河“最美跑道”,为市民带来满满的幸福感;推行摩托车驾驶员考试“送考下乡”,满足农村群众申领驾驶证需求;延长城区公立医院门诊服务时间,增设午间、夜间门诊,方便群众就诊取药;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梅县区建设梅州大桥至德龙大桥沿河“最美跑道”,为市民带来满满的幸福感。(高讯 摄)

梅县区建设梅州大桥至德龙大桥沿河“最美跑道”,为市民带来满满的幸福感。(高讯 摄)

1591718_wyh_1641830400000@@69030@@

程江镇古塘村茶仔园实施微改造,提升宜居环境。(吴腾江 摄)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梅县区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全过程,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小切口大变化”理念,集中解决一批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截至目前,梅县区全面完成2021年承诺的为民办实事工作任务,包含五大类共计454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问计于民 提高办实事精准度

  “阿伯,门口的这条路铺好柏油之后,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整吗?”“书记,这条路搞好后不再坑坑洼洼,噪声都少了,大家都很满意。”在扶大高管会铁炉桥村花园城小区后面,修葺一新的道路让人眼前一亮,村干部还时常去居民家中走访,了解群众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铁炉桥村党支部书记邹济生告诉记者,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雷达信号,找准民生“需求点”,靶向发力。

  这是梅县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积极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全区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上门走访、窗口受理、网络收集、座谈调研等形式,建立健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机制,把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找出来,一件件落实好。”梅县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健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机制,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让群众多提意见、想点子,有利于提高“我为群众办实事”精准度。据统计,梅县区策划并实施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五大类共计454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

  “我们实施的项目包括‘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扩学位、提质量’‘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等群众高度关心关切的民生实事,使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梅县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外,梅县区还积极主动对接梅州市2021年“亻厓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受理意见17件,完成17件。

  发挥部门所长 提升办实事满意度

  1月6日起,梅县区文体中心、华侨城广场临时集中接种点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开设夜间新冠疫苗接种服务,服务时间延长至晚上8时30分。“真方便,不用特意等到周末再来打疫苗。”“第二针还专门请假打疫苗,现在来打第三针,吃完晚饭都来得及。”晚上7点多,记者在梅县区文体中心临时集中接种点看到,不少市民前来捧场疫苗“夜市”,并纷纷点赞。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梅县区卫健局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落脚点,加快推进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同时聚焦“市民工作日看病容易耽搁上班、上课”的诉求,推出“延长城区公立医院门诊服务时间”新举措,增设午间、夜间门诊,方便群众就诊配药,满足不同人群就医需求。

  在建立健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机制的基础上,梅县区突出部门特色和发挥行业优势,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满意度。如:程江镇以微改造为突破口,实施古塘村城中村道路改造,提升宜居环境;教育局新建成投入使用3所学校,新增7080个学位供给,提高教育和文化服务水平;政务服务中心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政务服务“马上办”,提高办事效率;总工会和团委联合举办“金秋助学”活动,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子女就学费用……

  为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梅县区各级各部门始终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改善民生、服务群众结合起来,结合单位职能和部门职责,集思广益,精准对标群众需求,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实现“大变化”,延伸服务触角,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

  聚焦高质量发展 保障办实事成色足

  走进程江镇古塘村茶仔园,一处处生动靓丽的文化墙绘令人眼前一亮,崭新的柏油路直接铺到村民家门口,祖屋门口建成了小公园,不少村民坐在公园凉亭内聊天,池塘边修建了护栏并安装了路灯,一派和谐安乐的美丽乡村新景象。“村里的微改造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给村民提供了交流沟通的空间,有利于增进邻里感情。”88岁的村民黄英高兴地说。

  这是古塘村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立足群众需求对茶仔园实施微改造带来的成效。“茶仔园属古塘村第三村民小组,是梅县新城的城中村,想要提升宜居环境比较难,但却是群众很热切期盼的。”古塘村党支部书记陈晓告诉记者,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和了解村民需求后,程江镇对茶仔园古民居建筑外立面、背街小巷、祖屋周边等进行重新规划和打造,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这是梅县区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的生动体现。2021年,梅县区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实施以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人居环境为重点的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农村建房管控和风貌提升,深入推进“1+N”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让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幸福生活。

  同时,梅县区立足产业基础、特色资源和区位特征,聚焦制约实体经济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进行精准“把脉问诊开良方”;加快推进“一带多园”工业产业带建设,探索“企业总部在湾区、生产基地在梅县”“研发孵化在湾区、成果转化在梅县”的产业共建模式;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为服务保障社会民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让“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成色更足、更实。

  开展志愿服务 扩大办实事覆盖面

  “糯米要搓洗几遍才能干净”“配菜一定要炒香来”……在冬至来临之际,梅县区新城办举行“齐煮糯米饭·情暖迎冬至”活动,志愿者们一大早便开始忙活,有的负责洗米,有的负责切食材,有的负责炒配菜,在准备糯米饭的过程中大家还互相传授煮糯米饭的经验,现场气氛快乐而温馨。“一碗简单的糯米饭,让我心里暖暖的,很感谢政府部门组织的活动,让我们困难群众度过一个不一样的冬至。”居民夏先生点赞道。

  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梅县区不同的基层社区已经成为了常态。去年以来,梅县区充分发挥“1+35+N”的志愿队伍体系作用,紧紧依托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扩大“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覆盖面。

  街头活跃的红马甲,手中挥动的小红旗,走进各个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红”……在梅县区,党员志愿者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围绕普及文明礼仪、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扶弱助残、帮扶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子女、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推动志愿服务向社区、农村、企业、学校等基层一线拓展延伸,用自己的行动生动地诠释办实事的内涵。

  此外,梅县区各网格责任单位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志愿者“双到”责任,采用“一月一主题”活动标准,加强环境整治和消防安全宣传等志愿服务,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开展。截至目前,梅县区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5.03万人,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有498个,累计发布志愿活动1.04万场次,志愿服务时长158万多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31.59小时。

  ●本报记者 吴丽伶

  特约记者 曾健锋 王雅 冯森达

责任编辑: 黄书滢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