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炯 数度赴日矢志救国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5-25 22:08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何天炯(1877—1925),字晓柳,兴宁石马镇人,自少好读书,曾习武,本有望走科举入仕之途,但值庚子国变,举国震动,他与同学愤激于国事,“感时发愤”,遂萌生赴日留学、求知救国之志。何天炯自1903年赴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一直追随孙中山革命,直至1925年继孙中山之后离世,长达二十年间多次往返日本。辛亥革命前,他在日本东京同盟会本部长期驻守,接应来往同志,购买运送枪械。其后数度往返日本,筹款支持国内的武装起义。

  东渡求学激发救国热情

  1901年,丘逢甲在汕头设立岭东同文学堂,讲授新学,宣传维新,后于1903年12月与何子渊等共同创办石马镇兴民学堂。何天炯受新风影响,萌生赴日求学愿望,家贫无资,族叔何子渊发起族人“凑会”集资,予以赞助。1903年春夏间,何天炯告别父母及发妻幼子,与同乡同学刘维焘、饶景华一起东渡日本,行前毅然剪掉发辫,以明弃旧图新之志,此一惊世骇俗之举轰动乡里。到达东京后,先入正则预备学校学习,后入明治大学学习社会科学。何天炯在日期间,写下了不少感事怀人的诗词,记录了他到日本时眼见日本富强、对比清朝腐败衰弱而立志改革救国的感慨,传世诗句“壮岁家居苦落魄,慨然断发走扶桑”即此写照。受国内赴日留学的团体及其刊物影响,他的思想更倾向于反清革命。他在长诗《日本行》中,记述赴日后思想变化并倾向革命的心路历程,表达东渡日本寻求救国道路的决心和追求自由民权的志向,“扶桑之邦日日新,映入脑髓回中肠。惭愧宗邦文物祖,竞争不适如秕糠。百孔千疮老帝国,中有魑魅为虎伥。虎伥不灭政府傲,志士颈血和脑浆。一朝慷慨学生队,意气上触星寒芒。”在学业之余,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活动。

  1903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了一所培养军事干部的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创办之初,全校14位学员,客家梅州籍华侨青年便占3位,他们是李锡青、刘群立、饶景华。其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的客家梅州籍华侨有谢逸桥、谢良牧、梁鸣九、姚雨平、何天炯等一批岭东同文学堂的学生。1904年,梅县华侨张榕轩集资兴建中国第一条商办铁路,但日本人通过注资、承包筑路工程等,企图夺取路权,激起当地绅民反对。留日学生起而响应抵制日本,何天炯积极参加这一活动,何天炯受留日乡人推举,回乡调查潮汕铁路事并回家探亲。1905年春,何天炯携堂兄何天瀚(公博)、堂弟何铁群赴日留学。由此又影响了同邑罗应整、刘维濂、李定区、李荫区、李敬熙、何蔚(慎其)、游卓明、李秉权、何成等人先后赴日留学。何天炯后在其所写《山居一年半》中写道:“我兄弟育此家庭,日有新知,遂倡留学,为邑人范。”

  1905年6月,宋教仁、程家柽等创办宣传爱国主义的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发行第一期,何天炯以笔名“卫种”撰写发刊辞《二十世纪之支那初言》。7月30日,孙中山、黄兴等在东京召集各省留日学生代表70余人秘密举行成立同盟会筹备会议,何天炯由早就追随孙中山的广东同乡冯自由通知到会参加。他倾心拥护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当场与参加会议诸人履行手续,加入同盟会,形成同盟会最早的骨干力量。在他的引介或影响下,堂兄何天瀚及其他赴日留学的同乡同学刘维焘、饶景华相继加入同盟会。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举行成立大会,会上选举组织机构干部,何天瀚被任为司法部判事,刘维焘被任为本部会计,但因他往而未就职,继任者也离日,何天炯遂担任会计。后何天瀚、天炯兄弟又先后担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发展会员并主持入盟仪式。其后,兴宁籍同乡留日学生在当年及次年即有14人相继入会,从1905年到1906年,他们主持接收入会的广东籍会员有112人,其中兴宁籍14人入会,在广东籍会员中占1 /10强。何天炯兄弟对乡籍青年的倡导与引介,为同盟会初期革命力量的召集与壮大做出了贡献。正是由于东京本部一直有何天炯作为本部干部而坚守,并为众多同盟会员所认可,作为同盟会这个庞大而松散的革命组织的一个基地,对维系革命组织、聚合革命队伍、支援武装起义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交往友人支持辛亥革命

  何天炯在日本积极进行革命工作,除了广泛联系留日的爱国人士外,还积极联系同情中国革命的日本朝野人士,如犬养毅、头山满、宫崎寅藏兄弟等人,尤其是和宫崎寅藏的交情特别深厚。宫崎一家弟兄三人对中国革命全力支持、始终不渝,这和何天炯与他们共同的政治卓识与深厚交情有重大的关系。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派何天炯为驻日全权代表,由于何天炯过去与日本朝野人士有密切往来,又派他出任使节,以便更好地发挥他的外交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日本民间社会更多的支持。何天炯是同盟会创建与发展的参与者,是革命后方基地的守护人,对于同盟会东京本部在生存条件恶劣、内部派系纷争及组织涣散之下维持生存做出了独特贡献,特别是对调和内部矛盾、弥补领袖缺失、维护组织团结发挥了一定作用。

  何天炯富于文才、忠诚淳厚、性情温和、工作认真,在同盟会同志中口碑甚好。当时住在宫崎家的宫崎滔天外甥,常见来往其家的同盟会诸人,他回忆诸人“对于何天炯有温和亲切而长于理财的定评”。与同盟会诸人密切交往的日籍会员萱野长知也赞许他,“何晓柳君有诗文之才,头脑明晰,理论整然,重信义、厚友情,所谓有血有泪之男儿也。”何天炯的日本友人宫崎滔天(1871—1922),本名宫崎寅藏,又名虎藏,号白浪庵滔天。日本熊本县出身,社会活动家。他早年受其兄弥藏、民藏影响,接受自由民权思想,以助中国革命、实现亚洲及世界革命为理想。1897年与孙中山结识,服膺其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中国革命理想,毕生支持其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为孙中山终生亲密友人,与黄兴、宋教仁等诸多革命党人有交谊。1903年何天炯赴日留学后不久,即与帮助支持中国留学生革命活动的滔天相识,二人志趣相投,并长期携手进行筹款购运军械支援武装起义等革命活动。何天炯长住东京期间,日常往来于滔天家中,1915年后常住国内,有时短期来日也暂住其家,何天炯视年长六岁的滔天为师友、同志,二人可谓知己。

  宫崎滔天是一位为支援中国革命奉献一生的人,日语熟练的何天炯代表中国革命派及孙文,与日本及日本人进行交涉。正是由于二人的关系如此亲近,何天炯在离开日本与滔天分别后,仍与其保持着密切的通信联系,特别是在1915年何天炯由日本返国,二人预期会长期分隔异国两地,遂相约“一周一回通信”,互相告知双方情况,且此后践行此约而保持日常通信直至 1922年(当年冬滔天病逝)。正因如此,何天炯致宫崎滔天信函近130封,其中110余封原件为宫崎后人私家所藏。这批信函起自1911年5月,止于1922年5月,持续时间达11年,集中在何天炯常住国内时期。两位中日异国人士,远隔大海而保持通信持续时间如此之长,数量如此之多,间隔如此之密,不仅为孙中山革命阵营内之最,在中日交流史上也属罕见。这批信函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孙中山革命事业特别是与日本有关的情况。

  1925年4月12日下午,何天炯抱病参加中日韩各团体在东京青山会馆举行的追悼孙中山大会,到会者二千余人。何天炯主祭,并发表演说,随后日本递信大臣犬养毅、头山满、宫崎滔天之子宫崎龙介及朝鲜代表、华侨和留学生代表等依次发表悼念演说,至晚方散。5月初,何天炯自日本回国,病情日重,入广州博爱医院诊治,7月1日在广州逝世。胡汉民在《何晓柳先生墓志》中,褒扬何天炯“少负奇志,好读书,习拳术。满清末叶,负笈东渡,览其山川风俗,与其士大夫游,其志益宏远,慨然以救国自任。会孙中山先生于东京,倡办中国国民革命同盟会,君奋勇加入,在本会任职会计,旋又被选为同盟会广东支部长。……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派君为驻日全权代表,极称其职。癸丑年(1913)袁氏欲称帝,君与党人朱执信等图谋恢复。事败,避居海外,对革命益坚其志,始终一节。……陈炯明叛乱,围攻总统府,君返归故乡。一年余,又奉孙公命,出粤参政,后又派赴日本联络外交。”

  何天炯的故居位于兴宁石马镇新群村,建于1920年,坐北向南,占地250平方米,名无赫斋,为两层三拱式日本小洋楼的建筑风格,外形酷似孙中山故居。整体建筑三栋二屋,石砌木桷瓦顶结构,内有2厅8房。门口有何天炯当年亲手栽种的古柏和日本尾铁树。何天炯故居于2014年1月被梅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列入广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是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参考何天炯《日本行》《无赫斋诗草》《山居一年半》,李长莉、久保田文次、宫崎黄石编《何天炯集》等资料。)

  □周云水

责任编辑: 黄书滢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