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辣渡口最后的“摆渡人”——记梅县区松口镇蓬辣渡口渡工黎准奇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3-11-16 09:00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res01_attpic_brief

梅县区松口镇蓬辣渡口渡工黎准奇在开渡船。(吴丽伶 摄)

  ●本报记者 吴丽伶

  特约记者 王 雅 冯森达

  曾 勇

  早上7时多,梅县区松口镇蓬辣渡口渡工黎准奇接到本镇居民杨治军的电话,被告知需要乘船过河,他匆匆收拾一番后便出门了。

  “干我们这一行,时间没个准。除非碰上恶劣天气不能行船,不然平时乘客要坐船了,一个电话随叫随到。”黎准奇笑着说,为满足村民的出行需要,平日里他都不会轻易离开村子。

  登船后,黎准奇循例检查船上的发动机和救生衣,随后松开缆绳,操作船杆,转动船舵,观察着水线的变化和河水的深浅。大约行驶5分钟后,渡船便稳稳地停靠在了对岸。

  “多亏了有摆渡船,既能载人、又能载摩托车,我们要过河对岸就不必绕一大圈的远路了,节约了不少时间。”杨治军告诉记者,他是给农户做柚树管理的,经常要在河两岸来回跑。按照正常的行驶路线,从松口圩镇出发,要绕行到松东片区,才能到达河对岸,比乘坐渡船要多出十几公里的路程,一来一回要多花费40多分钟的时间。

  蓬辣渡口是梅县区目前唯一还在运营的渡口。黎准奇的父亲黎光崇介绍说,由于地处梅县和大埔交界,以前公路不通,但水系发达,因此蓬辣渡口很早就存在了。赴圩的、经商的、务农的、通婚的……两地居民往来频繁,又与潮汕等地区交流密切,蓬辣渡口以前每天都很热闹,最高峰时有上千艘客船、货船在江面上行驶,那真是“千帆过尽”的壮阔景象。

  自幼在渡口边长大的黎准奇与渡口和船都算得上是“老朋友”了。“对于在水边生活的人来说,学开船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也很容易学会。”黎准奇说,为了生计,他18岁时就开始跑货船,从松口到汕头一带的水路每个月都要走好几遍。即使有着丰富的行船经验,但黎准奇每一次驾驶船只时还是分外小心,会时刻留意河面情况。“俗语说,欺山莫欺水。每个水位对航道都有影响,航速、风向、水流、操舵角大小等等,都会导致船身发生变化。行船可容不得半点大意。”黎准奇说道。

  黎准奇回忆道,大约从2000年开始,梅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形成的交通网络在各地延伸开来。路通了,生活条件好了,有能力购买车辆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将更加快捷的公路出行作为首选,乘坐渡船的人随之也减少了。“但由于公路绕行的时间长,蓬下村、蓬上村、径礤村等河两岸的村民还是更钟情于家门口的渡船。”黎准奇说道。

  2010年,由于原来的渡工年事已高,蓬辣渡口面临无人接手渡船的局面。于是,相关部门便向熟悉船只驾驶的黎准奇抛出了“橄榄枝”。“一开始也有过犹豫,可看着一些村民有急事需要乘船过河却无船可坐,最终我还是接手了这份工作。”黎准奇说,虽然当时乘坐渡船的人就已经比以前减少了许多,但一天下来渡船也能跑上十几趟,他能切实感觉到“被需要”的幸福感。

  跟随黎准奇登上渡船,记者发现船体簇新明亮,座位干净整洁,体验感极佳,但船上仅有三三两两的乘客。黎准奇说,现在的乘客更少了,农忙和采摘柚子的时候会多一些,但一般情况下也就七八个乘客。记者笑着跟他算了一笔账:“渡一个人才5块钱,油钱都回不了本吧?”黎准奇却表示没考虑那么多,“开一天船,就要本本分分把船开好,能方便群众就好。”

  现在,距离蓬辣渡口1公里处,新建的蓬辣大桥已经竣工,距离通车不远了。梅县区交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蓬辣大桥通车后,将通过引道与松口镇蓬辣头现有Y136线相连,跨越梅江河后与S227线平交,两岸群众出行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届时,蓬辣渡口也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黎准奇也要和渡口、渡船说再见了。

  对于即将到来的离别,黎准奇既不舍又期待。“与船打交道30多年了,哪能说放下就放下。但路通才能财通,大桥建好了,出行才更有保障,大家伙的日子也才会越过越红火!”黎准奇憧憬道。

责任编辑: 罗伟新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