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谋生之路 感受“担夫”艰辛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3-03-17 09:26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3989100_gsj_1678982400000@@112615@@

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古驿道。(林中东 摄)

  ●本报记者 张莹娜

  3月14日,“南粤古驿道踏春行”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梅州梅江区城北镇玉水村古驿道,通过实地调查、挖掘史料、走访群众,探寻古道记忆。

  从梅州城区驱车近20公里来到玉水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古香古色的村牌,上面写着“中国传统古村落——玉水”九个大字,再往里走,只见群山环抱、林木葱茏、田畴块块、山麓小溪,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玉水村有着600多年历史,由于地理位置处于梅州至江西的通道上,曾是粤东和江西商品流通运输的必经之地,村里有着古树、古井、古民居、古驿道等众多古村落资源,彰显着人文自然和谐之美。

  经过该村历经数百年沧桑却仍枝繁叶茂的“榕树婆婆”后,记者与徒步爱好者等人发现了一段基本保留原貌、以石砌为路基、用鹅卵石铺筑路面的盐商古道,路面宽约1.6米,绵延数公里,已历经风雨400多年。据史料记载,明末至民国数百年来,梅州和江西商贸交易非常繁荣,由于岭南山地多平原少,产粮能力有限,粤东客家地区盐丰粮缺,江西则多粮少盐。勤劳的客家人为了维持生计,把盐运到江西去卖,回来的时候又从江西运农作物回来。彼时粤赣两地交通不便,大山横亘,水路不通,两省通商多走山路,只能依靠人力,用脚步和肩膀一担担地来回挑,每次挑盐重量可达一二百斤,这一挑就挑了一百多年。据年老的村民回忆,当时他们的长辈需一大早就出发,一天大约步行50公里,到达江西后,又从那里挑米回来,来回时间长达八至九天。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众人一同踏上了鹅卵石路面,只见驿道入口处新建有几座客家先辈的铜像,他们的穿着尤其简朴,挑着盐担、背着盐筐,静静地矗立着,为我们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以及赶路途中经历过的艰难险阻。

  沿着古驿道继续前行,可以看见道路两旁还保留着几间贴着红对联,但无人居住的楼房,有当时担夫歇脚的古驿站和典当货物的古当铺,住宿一晚需要花3毛钱,这其中有一处由清朝翰林学士题词的名为“松柏楼”的古建筑,已剩断壁残垣。在这里用脚步寻找历史的痕迹时,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耳边响起了商贩的吆喝声以及担夫的交谈声,热热闹闹的街市、川流不息的人流,重现了百年古驿道当年作为交通要道和商贾重地的繁华。

  “当时老一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挑着一百斤重的盐行走在石砌路上,他们用双脚踏出了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档案工作者同时也是徒步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的林中东告诉记者,通过追寻先辈的足迹,深切感受到了客家人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

  时过境迁,随着交通条件改善,昔日的古道逐渐失去昔日的地位与功能,曾经盛极一时的当铺、驿站也已经褪去往日的繁华,但作为历史见证、珍贵文化遗产,如今的古驿道依然熠熠生辉,闪现出新的文化光彩,那段客家人吃苦耐劳的秉性也依然弘扬到了今天,激励着后人不断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 钟琪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