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的步步推进 赢得共同富裕的节节攀升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12-16 09:14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新闻背景

  12月8日,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聚焦深刻领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引领全省上下更加坚定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战略部署推进广东现代化建设。

  12月10日至11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在梅州调研时强调,梅州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对照省委全会部署要求找准新起点上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突破口,抓住用好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振兴发展步伐,努力把短板变为潜力板,在新征程上展现梅州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新面貌新气象。要坚持以制造业当家夯实发展根基,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规模质效,不断吸聚大项目好项目,推动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聚能成势。要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抓住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大机遇,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强化乡镇联城带村功能,建设富有特色的和美乡村,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成果、见到新实效。要努力在生态建设上走在前列,着力在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强绿效上下功夫,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不断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

  12月14日,中共梅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召开,强调要抓住用好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机遇,找准新起点上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突破口,更好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梅州篇章。

3461741_hgk_1671120000000@@103873@@

  简介

  谢宝剑,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港澳经济与粤港澳合作、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等研究。

  ● 本报记者 洪观楷

  15日,本报记者围绕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和省委书记黄坤明来梅调研指示要求,结合梅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就如何承上启下,以高质量发展的步步推进赢得共同富裕的节节攀升,专门采访了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宝剑。

  记者:您好,谢教授。省委黄坤明书记来梅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以制造业当家夯实发展根基,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规模质效,不断吸聚大项目好项目,推动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聚能成势。梅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也作出了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平台、主攻大项目、引育大企业、营造大环境的部署。请您谈谈,梅州要如何吸聚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产业加快发展聚能成势?

  谢宝剑:一是要立足产业链招商。要抢抓广东制造业当家、广州制造业立市战略机遇期,结合广州对口帮扶和产业转移优势,立足产业链招商,打造与广州汽车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配套的产业体系;同时要深入研究湾区其他主要城市的支柱产业配套,特别是深圳电子信息技术、佛山泛家居和白色家电、东莞通信设备等核心支柱产业,真正成为产业融湾先行区。

  二是主动谋划、主动作为和主动担当。梅州要抢抓“苏区+湾区”叠加政策,主动作为,加强与上级部门联系对接,不断做好“苏区+湾区”政策分解实施,要用好招商工作队机制,主动对接湾区主要产业行业协会和“链主”企业、龙头企业。

  三是要建设好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的平台,承接和服务大项目好项目的平台。梅州要优化融湾平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平台建设力度,如把梅州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际无水港等平台建设好;还有推进区县在大湾区主动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器,如五华在番禺设立梅州五华(番禺)大湾区经贸发展中心,一方面,全面对接大湾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另一方面,也为五华企业向大湾区拓展延伸业务提供舞台。

  四是要充分挖掘湾区乡贤、商会和企业资源,依托港澳客属社团、商会和客商的强大实力、凝聚力、影响力,深化与湾区的产业协同和联动发展。同时也充分发挥港澳乡贤多的优势,推动港澳相关项目落户梅州,促进梅港澳青年的交流、交融和交心,增强港澳青年的家国情怀、对家乡和祖国的向心力。

  五是要打造与湾区趋同的营商环境。建立梅州“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湾区制造业主导的城市开办企业服务平台互挂链接,实现梅州与大湾区内地主要城市网上全流程无缝对接办理。实行企业开办“全流程免费”,企业开办“零成本”。

  记者: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广东深化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对此,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了重要部署。在落实这一重大工程方面,梅州如何激发县域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谢宝剑:在县城发展上,梅州的县域发展特色鲜明,人口和产业也相对集中,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一方面,要优化县城及周边地区基础设施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经济要素集聚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建设好县域产业园区,完善产业体系,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留住人口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康养等公共服务质量,让群众在县城生活和工作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乡镇发展上,要充分发挥好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专业镇的支撑作用,通过美丽圩镇建设推动圩镇提质升级,尤其是加强镇一级服务群众、集聚经济的功能,挖掘优势资源和产业,彰显镇域特色。

  在乡村建设上,要打造好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延伸好水、路、电和通信设施,发展好优势农产品,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发展农文旅农业产业园,建设产业社区,传承乡村特色优化乡村风貌,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是南岭重要生态屏障,又是北部生态发展区。梅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绿美梅州大行动。如何才能让梅州在生态建设上走在前列,不断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

  谢宝剑:梅州要不断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在生态建设上走在前列,必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生态产业化,具体来说就是将现有生态资源转化成可增值产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增值和“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生态产业→生态产业系统”的发展。紧密结合梅州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环境资源的实际,对接市场需求,把梅州生态资源转换成为经济产品和服务。产业生态化,就是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把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循环中,充分考量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生态化、工业生态化、服务业生态化。

  农业生态化发展上,要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林下经济、生态农业,发展农林牧复合生态、猪沼果循环、稻虾养殖、鱼菜共生等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产业模式;工业生态化发展上,探索“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益、高环保”的产业发展模式;服务业生态化发展上,探索“文创”+“电商”+“养生”+“养老”+“体育”+“健康”+“文艺”+“科技”+“文化”多位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建立以生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基本发展思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在工业污染、城镇污水、农村生活污水等方面加强源头治理,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化,探索多元发力、多点支撑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同时,梅州要贯彻落实好省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精神,立足生态发展区政策优势,强化生态环保合作平台建设,深化绿色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建议参照广州“从都论坛”模式,打造梅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办成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展现生态文明实践、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要建设好亲水平台和森林公园,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让市民有绿色生态获得感,在共享绿色发展中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和形成生态保护文化。

  记者:省委黄坤明书记来梅调研时提出要饮水思源,始终铭记老区苏区为革命作出的贡献,切实增强推动振兴发展的政治责任感,努力为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先辈。梅州应该如何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优质生活圈、在融湾发展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谢宝剑:一方面,梅州要在硬件上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特别是在交通融湾上,建成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与轨道上的湾区无缝对接,特别是通过梅汕高铁、双龙高铁、瑞梅铁路等快速通道的建设,把梅州打造成“邻三省、接三区、联陆海”的重要节点、连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黄金通道”,为百姓出行和经济要素流动、为梅州乃至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更好承接大湾区的产业溢出效应和经济辐射带动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对梅州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县域交通建设以及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实现县乡道与高铁站、高速出口等无缝对接、顺畅快捷的交通网络,打通企业落地、物流下乡、游客往返、市民流动的毛细血管。

  另一方面,梅州要在软件上特别是教育、医疗等核心公共服务上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让苏区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一是加强与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通过湾区的大学对口帮扶等措施,建设一批支撑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学科,探索建设新材料产业学院,探索建立革命老区研究基地。与大湾区开展高校合作办学,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引导大湾区高校为梅州定向培养教师、医生、农技术等专业人才。二是加强与大湾区基础教育互动交流。加强中小学校际间交流合作,鼓励大湾区学校在梅州设立校区或分校,建立优秀校长、教学骨干双向交流机制。探索与大湾区中小学、幼儿园缔结“姊妹学校”“姊妹园”;定期举办中小学文化交流、创新交流活动、教师互访交流学习等活动,推进先行区基础教育与港澳接轨。三是强化与大湾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合作,建设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通过融湾建设让群众有健康获得感。在省的关心支持下,引导和鼓励大湾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梅州,推动大湾区综合实力较强的省市级三甲医院托管和共建区县医院;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面向大湾区的康养基地。大力发展高水平中医医院和特色中医项目。

  记者: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也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人文历史厚重。梅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贯彻落实省委书记黄坤明来梅调研指示要求,强调要用心用情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梅州如何发挥厚重的文化优势,加强与大湾区文化合作?

  谢宝剑:梅州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千年客家的人文积淀,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华侨之乡底蕴深厚,拥有700多万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侨批总共有2万件以上,蕴含着重情重义、爱国爱乡的华侨文化。红色文化特色鲜明,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从土地革命时期开始,梅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陆续建立了东江苏维埃政府、红十一军,开辟了中央红色交通线,成立了抗日韩江纵队、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等,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片红色土地拥有三河坝战役旧址群、叶剑英故居等红色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在融湾发展中,梅州要充分用足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成为大湾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以及中小学生到梅州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或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阵地。要在文化融湾过程中策划一批红色文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选题,深挖精髓要义、揭示时代价值,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让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侨乡文化释放出更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此外,梅州是足球之乡,体育文化资源丰富,要加强与大湾区体育合作,建设足球特区,打造国家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和冬训基地,承接国际、国家级和大湾区赛事,以体育足球产业助推苏区振兴发展。

责任编辑: 钟琪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