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罗岗镇传承手工技艺延伸产业链条打响茶油品牌——为乡村产业振兴加油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11-30 09:08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3369618_lls_1669737600000@@102004@@

“非遗”传承人杨汉金(右)推着石槌撞击油槽,用传统手工技艺榨油。(陈思杰 摄)

  ●本报记者 陈思杰

  特约记者 钟思婷

  兴宁市有“中国油茶之乡”之称,位于兴宁北部山区的罗岗镇种植高山油茶的历史已有400多年。记者日前来到罗岗镇时看到,许多村民的房前屋后都晒满了油茶果,多个加工厂房正开足马力,在一碾一槌的撞击声中,让茶籽变成滴滴金贵的茶油。而油茶果刚采摘完一个多月时间,该镇的油茶山上又漫山遍野开满了洁白的油茶花,昭示着来年又将是一个“果满枝”的好光景。

  传承百年技艺

  匠心碾榨精品

  “油茶果采摘后,要堆沤一星期,等大部分都自然开裂了,再暴晒4天左右才剥壳,剥下的油茶籽还要暴晒近10天,才可以用于榨油。”晒茶时节,记者跟随罗岗镇党委委员张幸华走访了该镇元潘村、潘洞村等油茶主要种植区,随处可见村民房前屋后铺满油茶籽的场景。

  张幸华介绍说,罗岗镇很多地方还保留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油茶树。如今村民上山劳作时也有播种茶树的习惯,全镇高山土茶树的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我们采用纯天然、无公害耕作方式,加上严谨的种植管理,科学的采摘时间选择,通过客家人‘盘碾槌撞’的油坊榨油工艺,才得出质地纯净、色泽透明、味道清香的高品质茶油。”元潘村党支部书记杨华东告诉记者,为了确保茶油的品质,近十年来,元潘、潘洞等几个村制定乡规民约,每年都贴出具体摘油茶果的时间通告,并组织专业队每天巡山,禁止任何人在规定时间以前擅自采摘油茶果,确保不会因抢摘而影响茶油品质。

  走进元潘油茶加工厂,伴随着“梆梆梆”的撞击声,71岁的老人杨汉金推着石槌撞击油槽,演示起传统土法榨油的过程。在罗岗镇,代代相传的不仅是油茶树,还有这流传下来的手工榨油技艺。2011年,手工榨油技艺(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被列入梅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事油茶加工近50年的杨汉金正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之一。

  “机械榨油效率比较高,也更加节约成本,但手工榨油技艺碾榨出的高山茶油更加纯正,也更好地保存了其营养价值,所以我希望传统技艺也要继续传承下去。”杨汉金说。正因如此,元潘村重新盘活此前曾长期闲置的油茶加工厂,重建了新式的加工厂房,配置了一台木枋土法榨油设备、两台机械榨油设备,同时挂牌成立了手工榨油技艺(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传习所。

  “每到加工油茶的季节,我都要在加工厂里忙着榨油,现在还兼顾传授榨油技艺,只要愿意学的,我都愿意教。”杨汉金告诉记者,罗岗镇高山茶油制作工艺从清朝至今,已传承到了第九代,其儿子杨怀星、杨怀生和侄子杨玉华均是该技艺的传承人。而罗岗茶油也正是在这传统技艺的代代传承之中,赢得了其不凡的品质和口碑。

  做强油茶产业

  铺就致富道路

  “虽然今年是油茶采摘的‘小年’,但整体收成仍然不错。”兴宁市新起点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建红说。2010年,在外经商的肖建红回到家乡罗岗镇联兴村,流转近500亩山地开始种植油茶。如今,在外的生意受疫情影响,而当初“无心插柳”的油茶产业却为肖建红带来了新机遇。

  “500多亩油茶已经进入丰产期,初步估计今年能产油1.5万斤,产值150多万元。”肖建红告诉记者,随着油茶产业向好发展,他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目前正在着手注册商标,同时将首次采用“筛选机”和“剥壳机”,让自己的油茶产业走向品牌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元潘村则创建了“元潘茶油”品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整合村民零散种植的油茶资源。“我们严格按照标准向村民采购油茶果进行生产,使用统一的礼盒包装和品牌商标,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合作社和农户的增收创收。”杨华东说,该村目前正在打造精品高效油茶种植基地,将配套建设登山休闲步道、观光亭、健身小广场和路灯等基础设施。油茶种植基地第一期工程计划新种植100多亩油茶树,目前已种植80多亩。

  “罗岗镇油茶种植面积如今达到了1.5万亩,并重建了油茶加工厂,每年的油茶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罗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镇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罗岗茶油的品牌化打造,并结合优势资源禀赋,在种植基地探索开展登山、缆车观光、水上娱乐、特色餐饮等配套产业,着力打造“油茶文化休闲基地”。同时将主动融入古民居、文化展厅、红色交通站等镇域文化旅游路线,大力宣传非遗文化——土法熟榨技艺,不断擦亮罗岗茶油品牌,为乡村产业振兴“加油”。


责任编辑: 系统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