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湾区+苏区”产业共同体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接受梅州日报全媒体专访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9-30 18:01   来源: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3009343_hgk_1664467200000@@96264@@

向晓梅(左)接受本报全媒体专访。(凌伟文 摄)

  梅州作为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的重要门户和原中央苏区,区位环境独特,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共存。当前,全市上下正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梅州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和主流媒体,唱响主旋律责无旁贷。为此,本报全媒体记者专访了来梅开展课题调研的经济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听听她对我市更好“融湾”以及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知灼见,努力为梅州务实奋进狠抓发展问计献策,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人物简介

  向晓梅,经济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广东省区域与产业创新研究会名誉会长,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等方面研究。曾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30多部,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社科规划及重大招标课题20多项,4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批示。

  ●本报记者 黄科

  认清市情看到差距

  记者:向院长您好!您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一带一路”及粤港澳大湾区等方面研究,在决策咨询研究上颇有建树。此前您也多次到梅州调研考察,请问您对梅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印象如何?

  向晓梅:是的,我曾多次到梅州,这次是来开展“大力促进梅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调研。可以说,每次来都能感受到梅州的新变化。这次去了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广梅产业园以及博敏电子、嘉元科技、龙宇电子等园区和企业,感觉非常有亮点。

  近年来,梅州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是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与周边地区比较,梅州不仅远远落后于省内的珠三角地区,也落后于同为原中央苏区的赣州和龙岩。其问题和短板主要呈现在:一是实体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总量偏小,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271亿元,仅占全省的0.73%,排在全省倒数第三;结构堪忧,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传统资源型、加工型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80%。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集群是发挥区域乘数效应,促进区域经济总量增长、打造区域持续竞争力的引擎。梅州产业经济规模、结构、效益不佳的核心原因,正是由于产业集群化发展不足导致。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缓慢,新一代信息技术、铜箔、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规模小、数量少,集聚效应不强,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尚不明显。三是与大湾区经济融合度较低。梅州由于自身区位及交通条件限制,长期以来与大湾区的关联度较低。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确定广州对口帮扶梅州,两市以共建广梅产业园为重点,带动了一批企业落户梅州,夯实了梅州的产业基础,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政策雨露润泽苏区

  记者:近年来,从中央到省,都出台了系列支持革命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在您看来,这一个个政策“大礼包”,将对苏区梅州高质量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向晓梅:确实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了得力措施。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都很关心、关注梅州的发展。梅州是全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也是最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原中央苏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支持梅州苏区建设发展,这为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增添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机遇,梅州提出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的同时,从“产业协作、交通互联、人文交融、规则衔接、资源共享、市场融合、生态共建”等方面,积极推进“融湾”建设,承接湾区产业、人才、资金转移,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推动苏区、湾区合作共赢。可以说,目前省委省政府已从战略层面构建了“湾区带苏区”的政策框架,梅州市委市政府从策略层面明确了“苏区融湾区”的发展路径。但如何从实操层面抓住当前科技与产业变革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创新思维进一步强化苏区与大湾区的产业关联,推动梅州从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到加入大湾区产业群和城市群,则是破解梅州工业化发展能力不足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不高的难题,推动梅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数字融湾”加快发展

  记者:可以说,在各级利好政策的叠加支持下,苏区梅州的振兴发展迈入了新征程。但受区位和交通条件等因素限制,梅州在政策红利转化、加速“融湾”上仍存在较多障碍,您觉得梅州要如何借势借力,开辟出一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

  向晓梅:“融湾”是梅州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受当前新冠疫情影响以及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利的大形势下,仅仅依靠政策性的产业共建和市场化的产业转移,梅州都面临着区位条件不优、交通联结不够、动力机制不足、产业链接不强的问题。

  因此,应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抢抓数字湾区建设新契机,以数字融湾战略和产业互联网思维,构建“湾区+苏区”产业共同体,以区域整合带产业联动,推动梅州与大湾区产业在地理空间和虚拟垂直产业互联网平台叠加融合;以数字化融合引领梅州苏区“融湾”建设,破解梅州发展实体经济的“孤岛”困境;分类推动梅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产业培育,以数字化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及平台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实体经济;具体是要围绕梅州主导产业强链补链与大湾区共建虚拟产业集群,瞄准梅州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大与大湾区共建产业大脑,聚力梅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大湾区共享平台经济,聚焦梅州营商环境改善与大湾区共建一体化数字政府,构建起综合产业生态和政策体系,实现“苏区”与“湾区”同频、共享发展,为梅州抢搭大湾区快车提供新路径。

  构建“湾区+苏区”产业共 同体

  产业共同体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组织新模式。随着技术进步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协同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地区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组织方式也随之更新,企业间合作更加密切,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产业共同体逐渐成为区域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

  构建“湾区+苏区”产业共同体,以区域整合带产业联动,推动梅州与大湾区产业在地理空间和虚拟垂直产业互联网平台叠加融合;以数字化融合引领梅州苏区“融湾”建设,分类推动梅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产业培育,以数字化产业集群、产业大脑及平台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实体经济,构建综合产业生态和政策体系,实现梅州与大湾区同频、共享发展。

  围绕主导产业强链补链与

  大湾区共建虚拟产业集群

  以跨界融合、协同联合、包容聚合为特征的数字化创新,正在驱动产业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产业边界模糊化、产业集群虚拟化成为新经济时代下产业组织的新趋势。

  梅州当前的区位及交通条件,短期内很难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独立、完善的产业集群,应抓住大湾区产业集群数字化建设契机,以园区为抓手着力推动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建材、智能家电、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主导产业与大湾区相关产业集群实现数字化对接,通过共建虚拟产业集群,促进本土企业深度嵌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带动本土更多配套企业集聚,推动梅州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良性螺旋循环效应。

  瞄准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做大

  与大湾区共建产业大脑

  产业大脑作为新一轮产业数字化改革及数字化治理的新方向和新目标,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中枢。

  目前,梅州形成了铜箔、稀土、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智能家电和现代轻工纺织等特色产业,可以联合大湾区行业上下游重点企业,构建面向全行业的行业产业大脑。产业大脑将汇聚优秀企业、平台和服务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赋能生态,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大数据共享与协作,促进梅州本土优秀企业深度参与行业交流、治理和共赢。

  聚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

  大湾区共享平台经济

  平台经济是指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多元化需求为核心,全面整合产业链、融合价值链、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梅州应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拥抱对接大湾区平台经济,推动大湾区平台经济与梅州本土地域经济实现线上线下紧密联系,促进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借助大湾区互联网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同时,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借船出海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支持本地工业企业积极参与大湾区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通过“上云上平台”将企业设备端、系统端、管理端的数据打通,促进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最终实现本土工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聚焦营商环境改善与大湾区

  共建一体化数字政府

  政府服务指标是体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代表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软环境。政务服务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数字政府建设标杆,强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打造全省统一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省市县镇村五级移动政务门户,构建数字政府统一平台。梅州应充分对接省级大系统、大平台、大应用,强化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政务数据共享,建立电子证照跨地区互通互认、异议处理、反馈纠错规则机制,切实打破“数据壁垒”。充分利用广东省营商环境对口帮扶机制,围绕营商环境重要量化指标,以及办事标准、流程、时效等与珠三角全面接轨,建立统一标准;充分推广应用粤商通、粤政易等全省一体化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实现梅州与珠三角地区国企民企、商会协会招商信息精准推送、无缝衔接。

责任编辑: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