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城东镇因地制宜掀起撂荒地复耕复种热潮 “一村一策”荒地变良田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9-17 18:38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本报记者 吴丽伶

  昔日不毛之地,而今沃野良田,这样的变化在梅县区城东镇各村随处可见。今年以来,城东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员干部认耕认种、动员农户自主耕、种粮大户多耕、引进企业集约耕、村“两委”代耕代种等“一村一策”方式,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掀起复耕复种热潮,推动“荒地”变“良田”。

  党建引领

  有效盘活土地资源

  在葵下村,记者看到,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已经变成良田,禾苗长势喜人,村民正在田里忙着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如下图,吴丽伶摄)。“我们现在主要抓好田间管护,力争今年水稻有个好收成。”村民邝月娥说,荒地复耕后,她在这里务工有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日子是越过越好。

res01_attpic_brief (1)

  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葵下村有200亩田地撂荒。“我们村党支部牵头把村里的撂荒地集约起来,引进企业开垦耕种,将分散零星的撂荒地整合成方便机械化操作的连片农田,有效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村民都很支持,了解到企业开荒不易还免了第一年租金。”葵下村党支部书记丘文利说,目前全村有149亩撂荒地被重新耕种。

  葵下村是城东镇党建引领、干群联动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一个生动实践。在城东镇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中,石月村创新探索党员干部认耕认种新模式,鼓励村民无偿让出30多亩撂荒耕地,党员干部带头以“出分子钱”形式认耕认种;莲塘村集中力量开展村“两委”代耕代种,通过与村民签订托管协议,由村“两委”干部协助托管种植农作物,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我们组织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对撂荒地进行‘地毯式’摸排登记,建立工作台账,并采取‘支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方式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城东镇副镇长房森伦说,该镇同时探索推行“村党组织牵头+村‘两委’代耕代种+党员干部认耕认种”模式,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加快撂荒地复耕复种进度。

  精准施策

  全力推进荒地复耕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记者跟着玉水村党支部书记郭国青来到深泥塘(注:地名)。“要不是因为缺水和没有路,这片土地也不至于被撂荒了近40年。”望着眼前一片翠绿的稻田,郭国青感慨地说,村里针对深泥塘、大畲岌、长塘里、石佛里4个连片15亩以上撂荒地,克服重重困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使用割草机、挖掘机等对弃耕山坡地进行复垦整治,积极改善耕种条件,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由于地处玉水铜矿以及曾采煤等原因对水资源造成影响,加上村民大量外出务工,玉水村成为城东镇撂荒最多的一个村。“我们结合各村民小组实际制定方案,精确施策开展复耕复种,如鼓励种粮大户多耕,促进撂荒地规模种植;对开耕条件较好的农田,动员有劳动力的村民自行复耕复种;而对常年大规模连片丢荒、耕作难度大的农田,发动村民将撂荒地交由村‘两委’进行代耕代种。”郭国青说,目前,已完成撂荒地复耕复种400余亩。

  在谢田村和竹洋村,则通过对接联系梅县区人民法院、梅县区住建局等驻镇帮镇扶村单位,以党建共建、结对帮扶的形式鼓励带动村民进行自主复耕。“梅县区人民法院按每亩1500元的标准出资认耕撂荒地,届时收成归竹洋村集体所有,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梅县区人民法院驻竹洋村第一书记罗延欢说。

  截至目前,城东镇连片3亩以上撂荒耕地已完成复耕复种1075.53亩,占比96.6%。“接下来,城东镇将继续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同时对撂荒地复耕实行动态化监测,做好农资保障、农技培训等工作,提高田间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防止耕地再次撂荒。”城东镇镇长潘增辉表示。

责任编辑: 系统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