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地的民谣纪闻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8-23 10:31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有民谣产生。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产生的民谣,各有各的内容,各有各的特色。本文所引的几首民谣,就属于这种情形。

  竹塘萝卜①小塘笛②,龙村腊蔗③艳桑屐④。

  注:①竹塘萝卜:竹塘,在今五华县河东镇辖区内。竹塘萝卜,在旧时是五华名产。②小塘笛:小塘,在今五华县安流镇辖区内。笛,唢呐的俗称,泛指乐器。《五华县志》(1991版):“安流小塘著名笛手古云清父子吹奏的乐曲甜润优美,清雅悦耳,闻名于五华、兴宁、陆丰、河源一带,有‘小塘笛’之美称”。③龙村腊蔗:龙村,在今五华县龙村镇辖区内。腊蔗,果蔗,当果品吃的甘蔗。《五华县志》(1991版):“果蔗,质脆、多汁,味甜,是解渴佳品,以龙村果蔗为佳”。④艳桑屐:艳桑,在旧时的五华“南洞约”辖区内(据《民国五华县志》)。屐,木屐。艳桑屐,艳桑产的木屐轻便、好穿、耐穿,属上品。

  这首民谣,流行于旧时的五华县境内,记录了四个地方不同特色的三项物质产品和一项文化遗产,为五华留下了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

  着皮鞋的偷鱼偷肉,着木屐的偷米偷谷,涯打赤脚的偷萝卜煲粥。

  这首民谣,源自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说,在“公社化”期间,有一个社员偷生产队的萝卜被当场抓获,胸前挂着写着“小偷”两个大字的牌子,由两个荷枪的民兵押解游村。这个小偷敲着锣,高声喊出了这首民谣。“公社化”期间,为体现“一大二公”,有集体所有的养鸡场、养鱼场,有保管集体所有稻谷的仓库,有的人动用手中的权力无偿侵占养鸡场的鸡、养鱼场的鱼、仓库里的稻谷,或聚餐或招待客人,这就是小偷口称的“偷”。押解小偷的民兵觉得小偷念的民谣是揭人短处的“反宣传”,又无法当众予以否定,只好把小偷放了。

  这首民谣的原创者是一个小偷。他以“死猪里唔畏沸水烫”、玩世不恭的独特方式,将自己“偷萝卜煲粥”的举动,与他人“偷鱼偷肉”“偷米偷谷”的行为捆绑在一起,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从客观方面分析,这是这个小偷在万般无奈之下,不自觉地对当时普遍存在的利用特权多吃多占的不良现象作出的批判。

  盒盒火柴支支精①,

  瓶瓶烧酒②伤脑筋③。

  包包饼干过得硬④,

  萦萦⑤纱线会断縥⑥。

  注:①支支精:支支,一支又一支。精,通“净”,精光。支支精,支支都精光,没有附着物。《粤东之风》“水啄线香会变精”注:“线香,采用稿(稻秆)末着于竹精而成之物,遇雨滴之,则脱落而仅剩竹精。” ②烧酒:白酒。③伤脑筋:指“上头”。④过得硬:坚硬,嚼不动。⑤萦萦:萦(yíng 客音“yāng”),缠绕,引申为团。萦萦:一团团。⑥断縥:断,折断。縥(zhěn 客音“秦”),水急貌,引申为纺纱机上的小轮轴。《粤东之风》“脚踏棉纱因为縥”注:“縥,为纺纱机上之小轮轴,外绕以线,线断则縥不能转动。”断縥,由于线断,小轮轴停止转动。

  这是流行于梅县地区(即今梅州市)的一首民谣。在那个时代,技术人员受压制,想要工厂生产合格产品都不容易,想要工厂生产优质产品更是难上加难。这首民谣,有意用以偏概全、过激的措辞,其目的是告诉人们要记住历史教训,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气氛营造出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谨洲

责任编辑: 黄书滢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