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躬耕在讲台 春风化雨待花开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6-22 13:09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本报记者 林德培

  鲜花绽放美丽,离不开绿叶的衬托;果实成熟丰收,离不开园丁的付出。她,用热爱唤起了很多师生的共鸣;她,用专业引领了许多人的成长。支教一年时间里,她倾心付出,传经授技,为兴宁小学教育注入了精神与活力。这位老师,就是来自广州市天河区银河小学的肖格英。

在兴城中心小学,肖格英给学生们上“小数的计算”课。(图片均为钟小丰摄)

在兴城中心小学,肖格英给学生们上“小数的计算”课。(图片均为钟小丰摄)

肖格英与兴城小学老师交流。

肖格英与兴城小学老师交流。

  前往山区支教

  注重因势利导

  2021年8月28日,这个日子,肖格英记得特别清楚。这一天,她随广州市天河区教育支教团车队出发,来到500多公里之外的梅州兴宁,正式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

  肖格英此行目的地,不是兴宁城区,而是兴宁北部山区——偏远的罗浮镇中和小学。“学校很‘山’,但我没有想象中的不适应。”肖格英告诉记者,支教之前,天河教育局各项通知和注意事项提醒,已经给她进行了心理建设。相反,中和小学静谧、清新,给这位见惯了钢筋水泥的“城里人”留下了良好印象。

  “我喜欢这里的环境和学生。”肖格英向记者坦言,她先后申请到山区支教好几次。原因有二:一是她出生、成长于湖南省衡阳县的普通山村,对在山区学校读书的小朋友,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深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二是从1999年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天河区银河小学执教至今,一直都是和大城市的学生“打交道”,但多年积累的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山区学生,她想进行更多教学实践来验证,丰富自己的执教生涯。

  2021年12月23日,肖格英带着中和小学三、五年级的孩子们在刚收割完稻谷的田野里上课。孩子们有的拿着卷尺,有的拿着刻度尺,有的拿着扫帚棍……小小的身影在田野里来回奔跑,不一会儿,三年级的孩子测量出了周长,五年级的孩子也算出了面积。

  山里的孩子很多是留守儿童。受制于家庭教育缺失和乡村师资薄弱的双重局限,有些学生学业平平。肖格英深知这一点,于是在教授三、五年级的数学课程期间,她勤于思考、因势利导,牵引着孩子们一步一步从被迫学习走向有意识地主动完成学业之路。别出心裁的田野测量课,就是肖格英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力尝试。

  实践出真知。“一个学期下来,肖格英通过从一到六年级全覆盖示范课、专题讲座等教学研讨活动,让学生受益匪浅,也为当地老师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施教思路‘打开了一扇窗’。”中和小学校长巫剑庭评价道。

  转岗教研一线

  探索课堂转型

  “教学认真、方法新颖、感染力强”是很多人听过肖格英的示范课后的共同感受。支教之前,肖格英还是天河区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的一名兼职教研员。到兴宁报到时,教育部门并不清楚她这一特殊身份,将其安排到罗浮镇中和小学。当听完肖格英的课堂教学,见识了她出色的教学能力后,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领导如获至宝,认为肖格英在偏远山区学校支教浪费了。于是,2022年2月,根据工作安排,肖格英的支教阵地转移到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身份也变成了专职教研员。

  “从中和小学来到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从教育专业层面上说,相当于教育业务顶层指挥中心。”肖格英说,角色转变了,但补齐山区教育“短板”,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初衷没有改变。新的平台,让她能在更大的空间发挥能量。

  肖格英非常珍惜这个契机,在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组支持下,马不停蹄地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一组数据看得出肖格英付出的心力:4个月里,走访了兴宁市的10个镇的小学和5所城区学校,开展示范课3节,听课52节,进行课例评析28节、梅州市举办的“高质课堂”课例评分10节,举办专题讲座17场。其中3月份的“兴宁·天河”教改开放周活动专题讲座《双驱教学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转型——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面向兴宁全市直播,2000多人次观看了讲座。

  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股股长魏永新非常看重肖格英,给了她特别的“待遇”:不用负责分担杂务,只需一心一意搞教研。“肖老师的到来,确实为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小学教研注入了新鲜血液。”魏永新说,肖格英敬业、能干、有情怀,很受老师、学生欢迎,大家都很喜欢她。

  “非常感谢小学教研组的厚爱!”肖格英感慨道,20多年的教学教研生涯,她体会最深的就是老师要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不行。4个月来,她能够在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专心致志搞教研,感到很“幸福”。

  注重互动交流

  师生双向赋能

  “小数的加减,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才计算?谁来举手起来说一说?”

  “这样才不容易算错”“对齐了看起来美观”

  ……

  外面大雨滂沱,教室内气氛活跃。在兴城中心小学四(3)班,肖格英临时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小数的计算”的课。她从小数算式的正反例讲起,循循善诱,通过问答互动,分享了数学的“一致之美”,让学生们印象深刻。“我们都很喜欢肖老师的课,每次听课都感觉很好玩,知识点很快就掌握了。”孩子们用稚嫩的语言说道。

  放学时,肖格英在走廊碰到几名刚刚听过课学生,立马被簇拥起来——“肖老师,我们很喜欢您的课,能和我们合个影吗?”她欣然应允,与学生们在镜头前笑逐颜开。

  用心用功,学生自然喜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往往老师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亲切的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无限温暖,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从而拉近师生距离。然而,在教研过程中,肖格英发现,有些学校的老师一味遵循“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关上了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大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可塑性强,课堂上要创造机会给他们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思考。”肖格英认为,灌输式的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获取知识、提升学习力,反而会压制他们的个性、创造力,也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情感交流。

  跟学生打交道,不亦乐乎,与老师“切磋”教学方式,肖格英也乐在其中。4月份,她做出了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举动:在大坪中心小学进行持续一周的“浸泡式”教研,开创了“点课”先河。

  一年的支教时间很快结束,虽然15年内每年都会有天河区的同行传递接力棒,但打造一支优秀的本土教研队伍才是关键所在。肖格英希望,无论是本地教师,还是未来接棒的支教老师,都能在示范课、教研交流中双向赋能,互相成就,一点一滴为兴宁教育的持续进步做好铺垫。

责任编辑: 黄书滢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