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薪火相传育新人 南国牡丹正青春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6-13 11:14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2435479_wyh_1655049600000@@84797@@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2022年度艺术人才考核现场,青年演员和乐手正在表演剧目《三打王英》。(赖运香 摄)

  ●本报记者 赖运香

  千年的历史积淀,使梅州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孵化催生了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岭南地区优秀传统剧种——广东汉剧。

  皮黄声腔,中州音韵,至今已有300年历史的广东汉剧,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牡丹”,是客家人的大戏,其悠扬清脆、颇有特色的唱腔像流水一样渗透在岭南大地。

  戏不离人,人亦不会离戏。数百年来,几代广东汉剧人在舞台上演绎悲欢离合、传递至爱真情,让广东汉剧成为梅州这座城市的特有基因。近年来,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不断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加大精品创作生产,探索创新发展之路,积极推动新生力量传承弘扬客家文化。

  致青春

  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三打王英》《花灯案》《时迁盗甲》……16名青年演员、14个传统剧目、3个乐队曲目。日前,梅城亮胜艺术中心南国牡丹剧场好戏连台、乐声悠扬,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2022年度艺术人才考核正火热进行。当天,记者以一名观众的视角亲身感受了这场属于广东汉剧人的“艺术竞技”。

  三百年来,广东汉剧传承有序、繁荣发展,少不了一代代老艺术家们手把手、口对口一招一式地传授。“这是广东汉剧人的传统,亦是剧种生生不息的原因。”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院长张广武看着舞台说。

  整个考核过程中,生、旦、丑、公、婆、红净及乌净七大行当纷纷亮相。“此次考核充满了青春气息,所有参演者都是剧院十八九岁的青年演员和乐手。”国家一级编剧、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副院长徐青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艺术考核是检验青年艺术人才艺术锻炼和修养的一个载体平台。基本功扎不扎实,戏一目了然。”张广武介绍说,剧院不断创造条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一对一等方式全力培养青年艺术人才,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成长快。

  近年来,剧院对招收的青年艺术人才以展演部用人、演艺公司签合同等办法,实行奖勤罚懒等机制,并在“进校园、进社区、文艺轻骑兵、周五有戏、周六艺苑”等活动中,让他们担纲主演。在日常考勤中,还以“三个日志”(练功、排练、演出),进行综合考核管理。2022年,剧院还在原有薪酬标准的基础上,每档每人每月提高待遇标准,并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前三名奖励基本工资的10%。“作为青年演员,非常感恩剧院组建强大的师资团队开展教学,并给予我们历练和实践的机会。”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展演部主任管乐莹说。

  如今,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已形成了“老中青”梯次搭配合理的新三代广东汉剧人才队伍,行当齐全,充满活力。在新三代中,涌现了张广武、徐青、钟礼俊、李焕霞等“骨干力量”,黄丽华、嵇兵、魏国浩、王焱等“中坚力量”,管乐莹、叶林、邓振鹏、魏志朋、陈文斐、廖雅鸣、徐尚楣等“新生力量”。

  致未来

  剧种“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

  时代在变,广东汉剧想要更好地发展,也得变、也得新。

  据徐青介绍,近期,剧院在做好红色题材《李坚真》《红色交通线》《五个铜板》等节目复排打磨提升的基础上,还联合国内一流主创团队,规划创排了一台反映客家人当年下南洋谋生,以侨批形式联络乡亲乡情的大型广东汉剧《梅花渡》(暂用名),计划在年底前推出。同时,剧院还将与省剧协合作,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大型广东汉剧《章台青柳》(暂用名)的创排工作。

  此外,剧院还于近期组织创作人员深入到平远热柘、蕉岭长潭、大埔三河等地进行艺术创作采风,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着手创排一批歌颂党的丰功伟绩、乡村振兴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舞台节目。目前,汉歌《盛世辉煌》、小戏《守望》已进入创排。

  同时,梅州本土的人才也在成长。从2005年开始,剧院与市艺术学校联合举办汉剧幼苗班。如今,幼苗班已举办4届,培养了100多名学生,不少新生力量崭露头角,承担大型剧目演出。“汉剧幼苗班的学生就是剧种的‘本钱’,培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东汉剧振兴发展的大计。”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培训部主任嵇兵告诉记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们真正学有所成,剧院持续派出专业演员、乐队老师,帮助他们进行专业系统化学习。

  一个个角色、一件件戏服、一台台剧目、一句句唱词……南国牡丹在世界客都的土地上薪火相传、风华正茂。

责任编辑: 罗炜新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