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群众办实事 发展产业促增收——蕉岭县南磜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工作纪实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6-10 17:08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本报记者 丘琼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如何开展?由梅州市交通运输局、梅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及中国工商银行梅州分行组成的蕉岭县南磜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渐渐摸索出了符合南磜实际的振兴道路。

南磜桥提升改造后便利村民出行。

南磜桥提升改造后便利村民出行。

甲华村将闲置地建成休闲驿站,极大便利过往游客和周边群众。(图片均由高讯摄)

甲华村将闲置地建成休闲驿站,极大便利过往游客和周边群众。(图片均由高讯摄)

  明思路

  办好实事解民忧

  “我们盼了好久,这座桥终于加固拓宽了。工作队工作做得实!”南磜镇南磜村村民王伯高兴地说。

  情系群众办实事,担当作为得民心。南磜桥危桥改造工程,是工作队报到后的“头号工程”。

  “进驻南磜镇以来,我们工作队各成员迅速投入到对16个行政村的调研中。在全面摸清各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后,我们了解到,南磜桥是连接乡道157线和省道334线的重要通道,因年久失修,桥体严重变形,影响周边群众的出行安全。但由于历史原因,该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南磜镇党委副书记、南磜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凌传好告诉记者,获悉该问题后,工作队随即召开座谈会并开展入户走访、实地勘察,进一步收集群众意见,同时,充分整合组团单位资源优势,多次与各有关部门、镇村、村民代表商议改造方案。

  “方案敲定后,我们工作队根据实际情况,一边积极申请专项资金,一边向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争取支持。在组团单位和县、镇等多方协调下,工程进展顺利,现在不仅将桥面拓宽至8.5米,把原来的单车道变为了双车道,而且在周边加上了防护栏,为沿途群众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凌传好说。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是工作队的另一工作重点。“皇佑村撂荒地面积是全镇最多的,复耕任务较重。于是我们积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以‘全镇一盘棋’‘一村一策’‘一地块一台账’的思路全力攻坚。我和村‘两委’干部敲门入户,为群众讲解相关政策,并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紧密结合,通过宣传发动、集约流转、村集体代耕等形式多管齐下,取得了一定成效。”工作队队员、驻皇佑村第一书记曾宇告诉记者。曾经的撂荒地,现已复耕种上了玉米苗。放眼望去,片片玉米苗成畦成行,郁郁葱葱。

  强举措

  幸福生活“再加码”

  临近傍晚时分,微风轻拂,南磜镇甲华村刚落成不久的休闲驿站内,村民纷至沓来:散步遛弯的、聊天攀谈的……大家三五成群,悠然自得。“这里原先是处闲置地,现在工作队和村委会给改成了驿站。既美观,又便利,闲暇我就爱到这儿来转悠。”86岁的村民王冬秀惬意地说道。

  “该项目位于省道334线公路旁,往来车辆多,从前我便想立足‘小窗口折射大主题’的理念,通过盘活闲置地,将边角地转型升级建设成休闲驿站,来提升整村乃至全镇的‘门面’。”甲华村党总支书记刘广华告诉记者,他的想法得到了工作队的认可。在工作队的支持下,甲华村投入近80万元实现了“边角地”蝶变。现在驿站建设有多个停车位、分区卫生间以及休闲长廊,可供附近村民和往来游客休憩。

  “接下来,我们将融入党建文化、红色文化、客家圩日文化、公路文化、当地特色介绍及乡村振兴等元素,结合美丽圩镇建设,通过升级道路绿化、完善交通标识以及建设充电桩等方式,对路口节点风貌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当地人文资源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工作队队员、驻甲华村第一书记李柏如说,他们还计划在一江两岸建设一个新的农贸市场,重现“南磜圩”盛景。

  “前期考察调研时,就有不少村民就向我们表达过南磜圩镇无‘圩’可赴的遗憾。所以我们现在也积极对接当地党委政府,希望建设农贸市场,补齐圩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提升圩镇品位,提高民生温度,努力将南磜打造成‘环境美、产业兴、设施齐、群众乐’的美丽圩镇,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李柏如说。

  谋发展

  “南竹北茶”产业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在一次次踏田穿林深调研中,工作队渐渐摸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振兴发展之路——“南竹北茶”。

  “我们南磜属边远山区,山高林密,劳动力资源不足,要想发展‘短平快’产业并无优势。所以我们一开始便坚定要因地制宜,发展本地有基础且能够持续‘造血’的产业。”凌传好介绍说,在多次深入基层,与各村干群交流后,工作队发现南磜镇竹产业资源丰富、茶产业底蕴深厚、林地优势突出,于是工作队找准突破口,提出“南竹北茶”发展规划,并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过程中,用好用活当地优势资源,让产业发展为生态环境的发展“锦上添花”,同时让这种遵循规律、创造特色的路径打响产业的“特色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近20亩的山坑田已撂荒许久,杂草丛生。近期我们已经将其集约,进行除杂处理,准备打造成仿野生黄精育苗基地,另外我们还集约了近400亩竹林,并引入龙头企业,在林下培育种植仿野生黄精。”凌传好说,黄精种植技术难度不高,易管理,但药用经济价值可观,而且如果遇到市场价格不好,当年可不挖,任其留在地里逐年增值。

  “‘蓝源茶’‘多宝富硒红茶’……说起我们南磜的茶叶,又是响当当的一张王牌。但从茶叶到‘茶业’,到底该如何提质升级,才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多宝村村委会副主任郭茂洪向工作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在南磜,整村种茶的村庄有不少,茶叶是当地重要的特色支柱产业,也是需要接力打造的一张特色名片。南磜茶基地较分散,必须扩大种植规模,强化品牌建设,在扩面提质、做优做强、服务保障下足功夫;同时要走创新发展之路,加速转型升级,以发展专业合作社、村企共建等方式加强‘产业链’的韧性,实现茶产业从‘小、散、弱’向‘集、聚、强’抱团融合发展。” 凌传好与工作队队员们思路清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责任编辑: 黄书滢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