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戏剧阵地是我不变的初心”——记第四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林文祥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4-01 11:01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本报记者 赖运香

  实 习 生 黄润芳 张怡佳

  在梅州,有这样一位文艺工作者,“写出了好剧本、带出了好队伍、做出了好成绩”是他从事编剧工作二十余年来的真实写照。这位享誉文艺界的人物,就是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一级编剧林文祥。

  近日,记者走进刚刚获得“第四届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荣誉称号的林文祥的创作世界,与他展开一场“戏剧和人生”的对话,感悟他与客家戏剧的相遇相知、相惜相依。

  客家文化育沃土

  “叠罗汉式”传帮带

  情知所起,一往而深。“每逢月圆夜隔江对山歌,乡邻新婚之夜山歌闹洞房,是我童年记忆中的家乡。”出生在丰顺县黄金镇的林文祥,从小浸润在客家文化的氤氲中,他对客家戏剧的喜爱,在孩提时代就扎下了根。“从小耳濡目染,还未学会穿衣,就已会对山歌。”林文祥笑着说,除了喜欢唱客家山歌,爱好创作的他从16岁开始在《梅江报》(《梅州日报》前身)等报刊发表自己的作品。

  1988年,林文祥考上梅州市艺术学校表演专业,毕业后进入梅州市山歌剧团,开始了他8年的戏剧演员之路。林文祥坦言:由于天生乐感极差,上台张口就是慢半拍,想改行又难于割舍挚爱的事业,便从演员转型成为编剧。“演员经历让我熟悉了舞台,为我后来的编剧生涯积累了充足的舞台体验。”林文祥说道。

  热爱之至,匠心使然。2002年,由林文祥、罗锐曾历经20稿锤炼而成的大型山歌剧《等郎妹》横空出世,一举拿下广东省艺术节编剧、导演等八项九个一等奖,并摘得了中国戏剧节的“曹禺戏剧奖”,该剧的成功激活了萎缩多年的梅州戏剧市场。“我恰逢出生在这个时代,投身到这个日渐艰难的行业里,作为一个山歌剧人,在事业面临滑坡过坎的时候,无论如何得把它撑起来。”林文祥坚定地说。

  “转型过程会不会很困难?”“不会,一入门我就得到了高人的指点,让我比其他编剧少走了很多弯路。”林文祥口中的高人就是他的恩师,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剧作家罗锐曾。

  在恩师的栽培下,林文祥的艺术才华在客家文化的沃土中茁壮成长,而他又将这份“传帮带”的传统延续到了徒弟身上。正如他所说的“叠罗汉式”传承——年轻一辈站在老一辈的肩膀上往前走,非常稳当。

  青蓝传承共成长

  “全面开花”同参与

  2009年,林文祥开始担任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在他的精心栽培和引导下,梅州文艺走出了“半路出家”投身戏剧艺术的编剧廖惠玲、导演李建生和作曲陈的明“三驾马车”,以及学生邱晓玲和陈双媚等一批青年编创人才……与时俱进的人才梯队为客家戏剧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生力量”。

  “他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奋力擎臂,守护和引领着地方文化。他是文化最鲜活的载体,更是文化最诚挚的本体。”这是二级编剧廖惠玲眼里的师父林文祥,字里行间满是敬意。“愿意投入这一行的都是‘戏疯子’”。在林文祥看来,一部作品的成功,创作团队和表演团队都非常重要。“山歌剧《春闹》冲刺省艺术节前半个月,整个剧组都还集体闭关死磕剧本,从早上九点熬到次日凌晨一点,二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一字一句过。”林文祥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烧脑”事件已是常态,“吵架式”讨论更是团队的习惯,“有碰撞才有火花,我们实行剧本中心制,就是整个团队的创作围绕着‘戏’全程共同参与,大家畅所欲言。”

  “合力打点,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剧种发展的蓝图在林文祥心里从未改变,十多年来,他带领团队默默耕耘,以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为依托,重点扶持梅州市山歌剧团为“标杆团”,带动梅县山歌剧团、五华县采茶剧团等县级剧团焕发生机。2020年,林文祥带领的年轻创作团队已崭露头角,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春闹》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同时获得一等奖,被专家们赞誉为“梅州现象”。

  一个人、一支队伍、一片艳阳天。寄望客家戏剧的未来,林文祥感慨万千:“客家文化和客家戏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坚守客家戏剧阵地是我不变的初心,也希望大家对这片土壤多关爱、多关注。作品创作、人才培养、院团建设、市场开拓是相互依存的链条,希望戏剧同仁们共同来传承发展……”

责任编辑: 黄书滢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