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老祖屋里的幸福家

梅州网  www.meizhou.cn  2022-03-06 11:54   来源: 梅州日报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兴城镇北街一带,有几十幢明清时期的老屋,现在十屋九空,门可罗雀。上北街陈家祠与毗邻的萧屋,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我的三姐与三姐夫萧本生、小儿子萧永平一直居住在这座有500年历史的老祖屋。

  走进萧屋斑驳的大门,穿过几米巷道,是一片荒芜的空地和残墙断壁,那是1941年1月19日被日寇飞机炸毁的上、下厅。姐夫回忆当年,犹心有余悸,他指着门槛说:“一颗炸弹就落在这里,我父亲趴在门槛下,躲过一劫,大难不死。”那年他才13岁。靠西头有一排修整过的两层小楼房,是我三姐一家的居住地。门前一片绿阴,金银花、纸炮花爬上了花架,兰花、茶花、桂花争妍斗艳,还有黄皮、龙眼等果树。三姐与姐夫1952年元旦结婚后,就一直在这里居住,至今已有70年婚龄了。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在外面买了新房,小儿子和小儿媳与老爸老妈同住,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三姐夫萧本生今年94岁,有70年的党龄,去年“七一”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荣誉勋章。他曾当选兴宁县首届人大代表、中共兴宁县第三次党代会代表。他先后在小学、师范学校和中学任教及担任行政职务,1964年荣获共青团广东省优秀大队辅导员称号,多次评为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据他自述,新中国成立前,他在兴宁一中只读了一年半初中,因祖屋被炸而辍学,后来到私立学校补习半年。他在小学教书时,因经常刻钢板、办墙报而苦练书法,每年祖屋的对联都由他挥春。屋内一幅《百寿图》,是他78岁时用不同字体书写的一百个“寿”字组成的,曾在《兴宁风采》刊登。他爱好音乐,退休后经常辅导小孩做算术、写字、弹电子琴,有时与小儿子一起弹琴唱歌,愉快的歌声萦绕在花丛中,飘荡在祖屋的围墙外。

  在不足20平方米的卧室兼客厅的房间里,一幅名为《松鹤延年》的国画映入眼帘。这是上海美术学院毕业的画家罗思东特地为两位老人画的作品。苍老遒劲的千年松和一对白鹤相依相伴,栩栩如生。罗思东在农村读初中时,文化科成绩不大好,考高中信心不足,想打退堂鼓。三姐夫发现他有美术专长,鼓励他报考城镇中学美术班,同时介绍他与美术教师认识,拜师求教。一年后,罗思东如愿以偿考上高中美术班。三年后参加高考,被广州、上海两所美术学院同时录取。他选择到上海求学,毕业后在上海自主创业,发展得很好。每年春节回家探亲,他都要来老屋看望两老。

  三姐陈育芳今年87岁高龄,虽然患高血压、心脏病、痛风等慢性病,不大出门,少言寡语。但见过她的人,都说她越活越年轻,好似70多岁的人。她与姐夫一样,每天要服七八种药,都由姐夫提前分好,一包一包注明服药时间,不能有半点差错。一旦身体不适,小儿子永平就会第一时间送她到附近的医院就诊。时间长了,医院的主治医师成了她家的老熟人,对他们的病情了如指掌,一有变化,及时换药。三姐的高血压、心脏病在医生的精心调理下,近年来平稳好转。她有很强的记忆力,对旧事如数家珍,还能背诵许多客家山歌、谚语。2015年笔者编撰《兴宁客家话选辑》,她提供了几十条农谚,比如“未到惊蛰先响雷,四十八日暗天门”“头阳无雨二阳旱,三阳无雨一冬旱”等等。

  两位耄耋老人能过上幸福的晚年,主要有孝顺的儿子、儿媳。大儿子大部分时间在东莞居住,每年回来都会天天看望父母。二儿子前几年常住深圳帮女儿带小孩,小孩大了,他回到兴宁长住,有更多时间帮父母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要是父母有病住院,会担起责任,轮流护理。三儿子与父母共住一屋,每天负责上街买菜,回来做各式各样的菜色,保证营养丰富,饭菜可口。他自制的手工鱼丸、腐卷、酿豆腐,还有豆沙包、萝卜粄、苎叶粄等各种小吃,深受老人喜爱。

  我的兄弟姐妹们中,独有三姐住祖屋,其余家家都住商品房,但大家一致认为:最幸福的还是三姐。

  ●陈蔚梁

责任编辑: 黄书滢

>>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