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点亮百姓新生活——“十三五”期间平远县文化建设成就综述
“十三五”期间,平远县文化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图为环境优美的县文体中心。(钟小丰 摄)
在平远县图书馆,推窗就能见绿,走出馆门便是小公园;傍晚,随着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走进图书馆,或捧书阅读,或自习写作,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由于我上班回家晚,小孩每天放学后就来图书馆学习。我发现,现在馆里的设备越来越新,藏书越来越多,15万多册图书既能借阅,也能通过手机扫码看,十分方便群众。”市民姚女士说。
在平远,文化惠民带来的好处并不鲜见。“十三五”期间,平远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
本版撰文:傅思林 朱双玲 朱维佳 袁志鹏
服务网络渐完善 惠民项目送到家
“‘十三五’期间,平远按照‘中心开花、城乡统筹’的思路搭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心主要是指‘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陈斌扬说,过去五年,平远县投入超过500万元资金完善“两馆”建设,以馆(站)评估定级和总分馆制建设为抓手,对全县12个镇文化站和部分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提升,建成7个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和21个村级服务点,为平远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县图书馆位于县烈士纪念园侧,环境静谧。穿过茂林庭院,记者走进馆内看到,流动室、少儿室、报刊阅览室、无障碍阅读室等10多个功能室分布明晰,室内宽敞明亮、环境舒适,坐满了男女老少。记者发现,为迎合不同年龄层市民的需求,该馆还设置了个性阅读室、亲子室等特色功能室。
“近年来,我馆设施建设和藏书量都明显提升。”县图书馆馆长肖仕楷表示,2019年,这个有近50年历史的图书馆经过实施旧馆改造建设项目,新增了1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和近200个阅览席位,藏书达到了15.5万册。同年,县图书馆启动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大柘、东石、仁居等多个镇设置分馆,将舒适便捷的阅读体验送到广大基层群众“家门口”。
午后的县文体中心人头攒动,前来运动、休闲的市民不少,县文化馆就设立在该中心楼内。伴随着悦耳的琴声,记者拾级而上,但见面积46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内,音乐培训室、美术书法摄影展区、排练厅等近20个功能室一应俱全。令人惊喜的是这里还设置有非遗文化展区,将该县35个非遗保护项目图文并茂展示出来,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传统舞蹈平远船灯、曲艺落地花鼓等也在其中。小康路上,文化自信留住了“老手艺”,编织着“新乡愁”。
回忆起去年县文化馆开展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城南中学学生钟心怡记忆犹新:“广东汉剧的演员们走进我们教室,他们的表演很精彩,讲解也很有趣。之后我还上网自学了汉剧的知识。”据县文化馆馆长肖文宇介绍,该馆每年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非遗传承保护、群众文艺演出和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超过100场。县文化馆也在去年获得“广东省基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当前,以县图书馆、县文化馆为主的“中心”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越来越多的实惠。尤其是高质量开展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大大提升了服务效能。
因地制宜建阵地 精准服务进基层
五年来,平远县着力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以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为着力点,平远县在“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约500万元为全县12个镇基层文化站提档升级,使其全部达到省二级以上文化站标准。其中,仁居镇和差干镇文化站被评为特级站,实现该县特级站“零突破”。
“在城乡统筹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中,我们突出因地制宜。”陈斌扬说。仁居镇文教体育服务中心是一栋盖着“围屋帽”的洋楼,颇有“中西合璧”的特色。进入宅院,画廊屏风、复古台灯映入眼帘,楼下大厅是图书阅览室,地板铺绘“红色地图”,讲述着仁居红色村的故事;楼上是书画厅等功能室,墨香四溢。“这个文化站点是利用当地百年古建筑素庐打造的,主要是突出仁居的古镇特色、红色历史。”仁居镇党委副书记朱依依表示,2020年,该镇将文化站提档升级与修缮古建筑工作相结合,以省特级文化站的标准打造多个功能室,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平远,像仁居这样因地制宜活用古建筑、美丽乡村等现有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站并不鲜见。如八尺镇将文化站点搬迁到圩镇进士广场侧,结合当地乡村游火热的现状新增了游客驿站功能;大柘镇结合群众广场舞等健康运动新风尚,在文化站新增大型舞蹈排练厅;差干镇结合旅游资源,将40多年历史的影剧院修缮一新,打造成文旅服务中心……
“当前,平远正在努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文化建设上,我们通过精准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将基层文化资源配置重点倾向乡村留守老人、儿童。全县12个镇的文化站点都建有少儿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为他们提供休闲、学习的平台。”陈斌扬说。
上午9时,在差干镇老年活动中心,随着管弦乐奏响,传来了悠扬的客家山歌。该活动中心内,今年80岁的谢显扬等老人们正在收听客家采茶戏。“现在生活好了,休闲娱乐的去处多了,我每天吃完饭就约上几个老伙计来这听戏,或者去隔壁新修缮的文体旅游中心下棋。这个文化站临近大街,又近又方便,我们走过来都不用5分钟。”谢显扬笑着说,文化站成了老年人健康休闲的好去处,还带来了乡风文明新风尚,“五六年前大家娱乐项目少,就喜欢凑一块打麻将,现在听戏、看书、下棋、书法、打球……村民们的活动越来越丰富,麻将声越来越少了。”
实现文化数字化 共享生活智慧化
步入县图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智慧大屏幕,信息可视化技术展现出该馆即时流通情况、到馆读者人数、热门书籍等个性化大数据。“数字图书馆”在大厅一角,读者上前掏出手机扫码,就能随时随地下载和阅读上万册“线上”图书,方便快捷。在楼上亲子室,仅用一张电子卡就能自由播放视频、儿歌,众多新颖体验令人耳目一新……
“我馆早在2002年就参与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国家文化信息中心、省图书馆系统管理平台和图书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十三五’期间,我们不仅在县图书馆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更将‘数字图书馆’推广到全县12个镇级文化站,打通了数字阅读的最后一公里。”肖仕楷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该馆还启动了为期30天的图书自助借还智能化建设,届时将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智慧服务体验。
文化数字化不止于阅读。2月,为积极倡导“就地过年”,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县文化馆推出“春节线上展览”活动,通过图文方式展示传统年俗和非遗文化,广受好评。记者翻阅“梅州市平远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看到,《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赏舞蹈艺术》《中华传统文化之戏曲瑰宝》等免费“线上讲座”应有尽有。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平远县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创新和转型,以实现“一站式”服务为理念,累计投入115万元资金完善城乡文化数字化建设,融合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为各镇配备文化一体机,用数字化技术让群众足不出户也能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接下来,该县将进一步丰富线上数字资源,提高场馆数字化服务水平,让更多的群众享受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