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森林富矿 打造绿色银行!梅州加快国储林建设,已收储林地逾5万亩
●本报记者 李艳良
通讯员 韩华华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植树造林好时节。梅州市国家储备林项目(首期)白渡基地内,造林工人们正忙着打穴备耕。“白渡基地是梅州国储林项目(首期)建设基地之一,今年计划建设示范林684亩,备耕4000亩。”市林业局国家储备林办公室负责人说。
随着今年初梅州国储林项目(首期)获国开行广东分行融资授信5.67亿元,我市正在加快国储林建设步伐。至目前,该项目已收储林地5.32万亩,其中国有林地4.74万亩,集体林地0.582万亩。这些林地分布在梅县、大埔、五华等地。
全年备耕
加快提升森林质量
日前,记者来到梅州国储林项目白渡基地,只见山上的杂草已被清理干净,造林工人正在打穴备耕。据该基地造林施工队负责人介绍,今年1月底,该施工队就进场作业,清理杂草、打穴、放基肥、覆土、树苗上山、种植。“今年以来我们已经备耕打穴120亩,接下来将招募更多的造林员,完成基地的造林备耕任务。”施工队负责人说。据了解,目前该施工队有23名专业造林员,每人都有3年以上的造林工作经验。
据了解,梅州国储林项目白渡基地海拔在100米至200米之间,总面积4684亩。“这里原来是丢荒多年的速生林地,目前已完成清理工作,下来我们将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长短兼顾的原则,选用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的优良树种进行种植。”该基地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选种长周期树种(如闽楠、红锥)、中短周期树种(如黑木相思、杉木、澳洲花梨等),以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为提升基地的森林防火能力,基地外围还将种植黑木相思、木荷等防火树种,进行生物防火,还在林区内建设6米宽的巡护道,进行物理防火,全面提高基地的综合抗火灾能力。“未来五年,我们将通过人工造林、更新改造等营造林工程措施,营建经济林、混交林,培育大径级目标树,增加森林面积,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的碳储量,从而提升森林服务功能,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基地负责人说。
延长产业链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是维护国家木材安全的战略举措,是全面保护天然林的重要支撑,是促进绿色增长和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市林业局国家储备林办公室负责人说。据介绍,梅州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是首个落地广东的国家储备林项目。项目规划建设约200万亩,其中集约人工造林15万亩,现有林改造127万亩,中幼林抚育58万亩,培育目标分为速生丰产型、大径级用材型和珍贵树种。项目首期建设储备林约12万亩,建设期5年,由梅州建鑫森之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鑫森之林”)组织实施。据了解,梅州市森之林林业发展公司是由五家市属国有林场共同发起成立的国有企业,由市人民政府授权成立;广东建鑫住房投融资有限公司则是广东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为推动梅州国储林项目建设,两家企业共同投资设立了建鑫森之林。
“梅州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建设国储林的天然优越条件。”市林业局国家储备林办公室负责人说。据介绍,梅州国储林项目通过集约人工造林、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等多种方式进行基地建设,同时还将适度开展林木资源经营,并择机发展森林康养、森林生态旅游、林下经济以及林苗一体化相关产业,打造“森林资源培育—综合开发—产业经营”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探索从一产的树木种植和改造,延伸到二产的木竹材精深加工,以及三产的森林旅游,深挖森林富矿,建立一条完整的森林产业链条,把国储林项目打造为梅州‘绿色银行’。”他补充道。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