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定坎市“打新婚”
春节,在中华民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里,福建省永定区坎市镇的客家人尽情演绎着人间欢乐,传承着客家独特的民俗风情:坎市打新婚。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据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打新婚”的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图吉利。过去,人们羡慕并祈求“三多”:多福、多寿、多子。青年男女结婚后,首先盼的是早早生个儿子。因此,在“打新婚”过程中,让“酒醉公”手持“面槌”(即“擀面杖”)打一下,那是很吉利的,是讨好彩头。
“打新婚”又称“新婚祭”。相传,卢姓人的五代开基祖林婆太百年辞世,农历正月十一出殡,寿棺抬至半路,突然雷电交加,暴雨倾盆,抬棺者只好暂先躲雨。待雨过天晴,发现寿棺已沉地下。于是,众人都认为这是“天葬地”,此地是块风水宝地。
自那以后,当地卢氏在每年的正月十一都会将上一年度的新婚夫妇集中起来,到林婆太的墓地前集体“打新婚”,以祈求早生贵子、子孙绕膝。
吉祥事在墓地前举行本已是惊人之举,更何况这还是女性的墓地。坎市镇标新立异的“打新婚”,成俗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为了一探究竟,2017年笔者依约来到现场感受这不同寻常的客家民俗风情。
当日中午,前来参加活动的客人们酒足饭饱之后,就纷纷赶往坎市东北的祠堂去看“打新婚”了。人还未到达现场,几公里外就已听到土铳轰鸣声,全镇上下人如潮,灯似海,欢声炮声连万家,数万名观众早早地聚集在卢氏宗祠前,等待“打新婚”活动的正式揭幕。
下午2时许,“十番队”演奏着传统优美乐曲,还有跳采茶灯的、舞龙灯的、玩狮子的。林婆太“天葬地”前摆有祭品羊和猪,那是按照古礼中少牢和馈食的规格来供奉的。
羊的口鼻中塞柏树枝,猪的口鼻中塞油菜花,祈求子孙后代丰茂如柏树开枝散叶,同时像油菜那样开花结果百子千孙。
“打新婚”活动的第一个节目“新婚祭”正式开始。所有上一年结婚的卢氏新婚夫妇在一群青年男女的簇拥下,陆续向祖先行跪拜之礼,准备接受“酒醉公”的“打背”。
主祭是上年的“新婚头”(即第一个结婚的后生),其后齐刷刷地分行站立着参加祭礼的新郎官。土铳炮声响起后,新郎官纷纷在老祖宗坟前频频跪拜。忽然,一个鸣锣的人从左边的祠堂里快步跑出来,两个壮汉搀扶着一个“酒醉公”紧跟其后走出来。
“酒醉公”可不是一般人可担任的,必须由一个多子、多寿(60岁以上)、有威望并经大家公推出来的族长才有资格给新郎新娘“打新婚”。
只见“酒醉公”身穿长袍,头戴礼帽,帽檐下压着一张神符般的“血纸”,右手擎起一根纸做的红滚筒(似作“面槌”),上面写着“早(优)生贵子” 四个大 字。“酒醉公”满面通红,醉态可掬,踉踉跄跄地走着,样子滑稽可笑。据说被“面槌”打过,来年这一对小夫妻便能得偿所愿,生下一个胖娃娃。
“酒醉公”在林婆太坟前叩头作揖,兜一个小圈之后,绕过祭坛,来到跪在祭坛前的主祭新郎官身旁,举起“面槌”,对着新郎官,从左肩到右肩不停地“打”起来,一边“打”,一边念念有词:“早(左)生贵子,又(右)生贵子。今年打你,明年生子。”被面槌打过的新郎赶紧向族长(酒醉公)敬上一个小红包。
就在“酒醉公”打新郎官之时,五六个后生早把几箩筐鞭炮搬到林婆太的坟地上,几串几串地连起来不断燃放,震耳欲聋,把“打新婚”活动推向高潮。
用“面槌”来“打”新婚男子,一是以祭祀祖先之名祈祷,二是在社会属性的族群中提醒新婚男子:你已经成人,必须担负起相应的家庭与社会责任。
参加活动的人不分男女、老少,甚至卢姓以外的人都可参加。“打新婚”成为当地百姓团结一致、共谋发展的重要载体。坎市打新婚,“打”的是满满的祝福,是客家人表孝义、图吉利、维系亲友感情、祈求夫妻恩爱、人丁兴旺的一种民俗活动,在众多客家风俗活动中实属罕见,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世代传承下来。(罗利光/文)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