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丨学生捐压岁钱献爱心,你怎么看?
话题缘起:近日,一份署名“林州市教育体育局”的爱心捐赠文件在网络流传,文中号召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捐赠压岁钱,奉献一片爱”活动。对此,河南林州市教育体育局微信公众号发消息称,决定停止该活动。对于当地让学生捐压岁钱献爱心的做法,网友意见不一。
让压岁钱成为“善”的种子未尝不可
■ 程绍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春节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价码也是水涨船高。一个春节下来,收到千八百元压岁钱已属平常,收到上万元的也不在少数。对于这样一笔轻松得来的“巨款”,原本就不太懂得节约的孩子们自然不会珍惜,相互请客吃饭、到KTV唱歌、昼夜泡网吧等,成了孩子们消耗压岁钱的主要方式。如此,不仅浪费钱财,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容易滋生吃喝玩乐、奢侈浪费等坏习惯。
其实,当大多数孩子在用“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压岁钱大肆消费时,还有一些孩子,却因患重大疾病、遭遇突发事件等陷入贫困的窘境,甚至可能因交不起学杂费而面临辍学,社会的关怀、你我的爱心是他们快乐生活的希望。号召学生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参与捐款,能让学生从小养成节俭意识、慈善意识,拥有一颗感恩社会的心,让压岁钱“花在刀刃上”,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让学生捐出压岁钱,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善”的种子。教会孩子们学会关爱,不只是要学会关爱身边的人,更要学会关爱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他们将来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慈善爱心之士。我们要读懂当地爱心捐赠倡议背后的善意,少些苛责,多些理解。当然,这件事也启示我们,相关部门引导捐赠献爱心,也需注意方式方法,不妨多征求各方意见,让善意更好地传递下去。
让学生捐压岁钱涉嫌“精准逼捐”
■ 戴先任
当地这份红头文件,声称是为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儿童互帮互助、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这样的初衷自然很好,而且3月5日正是“学雷锋纪念日”,开展类似活动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公益意识、公益精神。
但此类活动要坚持自愿原则,更不能对孩子们进行“道德胁迫”“道德绑架”。春节刚过不久,孩子的压岁钱还没“捂热”,就被要求捐赠,指向明确,无异于让孩子们捐赠零花钱一样,有浓浓的强迫意味,涉嫌“精准逼捐”。对孩子们来说,学校都要求“捐赠压岁钱”了,自己明明有压岁钱,不捐赠出来是不是就是不诚实?甚至是不是就成了“坏人”?
在“捐赠压岁钱”的爱心捐赠文件引发舆论热议之后,当地决定停止该活动,并为此公开向社会道歉。活动虽及时停止,但由此带来的教训也应吸取。其实类似强捐事件不少,学校逼迫学生捐款的也是屡屡发生,如2018年,湖北英山一中要求高三学生每人捐款1000元替学校还债;同样是在2018年,广东茂名市茂南区朝阳学校强迫学生给患重病的学生捐款,而不捐款的学生还被拍照后发到家长群……
要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学生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去,需要的是鼓励、激励与引导,“强捐思维”却只会适得其反,还涉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也暴露了一些教育部门、学校存在的“强权意识”与“懒政思维”。这些教育部门、学校行政权力任性,法律意识淡薄,在开展类似爱心活动时,也不得其法、简单粗暴,从而才会滋生“强捐思维”。
对此,教育部门、学校要能增强法治观念,要能依法治教。同时,还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改变学生及家长的弱势地位,在教育事务、学校事务中,要能加强学生及其家长的权重,也要加强社会监督,让教育事务、学校事务变得更加公开透明。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