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乡亲冷暖
“叔婆,在屋里吗?”门坪边一条大黄狗见到生人,即刻“汪汪汪”一阵狂吠,80多岁的低保户王阿婆闻声而出,手搭凉棚仔细看着走上前来的这一群不速之客。“叔婆您好啊,我们大家看您来了!”看着一行人把油、米等物品送到门前,王阿婆知道又是热心人士来慰问她了。带队的同乡会会长王祥生亲切地递上一个红包说:“祝叔婆新春快乐!”老人家高兴地说:“感谢大家记挂我老人家了!”
老人如沐春风的笑脸,让每一个人心里都收获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甘甜,大家热情高涨,旋即驱车来到黄坑最偏僻的蛟峰自然村,探望这里只有一户一人独居,同样已有80多岁的五保户郑爷爷。在郑爷爷一次次的感谢声中,大家紧接着又马不停蹄来到黄坑塘唇,慰问卧床四年多,已96岁高龄的傅太奶奶,众人纷纷走近老人榻前俯身问询:“阿太,您身体可好啊?”老人家眨巴着眼睛轻轻点头,眼神里传递出一丝朦胧的笑意。已近中午时分,一行人仍未停歇,又继续匆匆赶往下一家……这一幕幕,是梅县区松源镇黄坑村同乡会会员和村干部一起,登门慰问村里的低保户、五保户(如图)。
黄坑村户籍人口有1400多人,在20世纪90年代靠山吃山,一切向山索取,连树根都挖来当柴火使用,致使山岗光秃秃的,只见黄土不见绿,成了名副其实的“黄坑”。迫不得已,很多黄坑村人只能背井离乡进城讨生活,村里一度人烟稀少,成了空巢村。那些从黄坑村走出去的村民,历尽艰辛,几经波折,靠着山里人的吃苦耐劳,从当农民工,到做木材生意,到后来适应时代发展转型做各种生意,这些最先走出大山的人,终于在城里站稳了脚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黄坑村同乡会在1994年应运而生,为黄坑村的乡亲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后来,随着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乡亲纷纷加入同乡会,众会员拧成一股绳,尽其所能反哺桑梓。黄坑村同乡会从成立到今,累计捐资捐物达数百万元,受助乡亲包括高龄老人、大学生学子、低保户贫困户等。历经27年,同乡会会员已由最初只有在梅城的乡亲,逐渐发展了在村、镇居住的乡亲,并扩大到市外。同乡会的宗旨也由最初只为提供乡亲乡情信息交流,变身为互助互爱、信息分享、扶危济困、奖学敬老、一人有难大家帮,为全村父老乡亲提供帮助,辅助村两委共建美丽新农村的爱心组织。
如今,黄坑村同乡会帮助类型越来越广泛,凝聚力也越来越强,在新时期继续发扬乡情枢纽作用,同心同建设,同享同乡情。
(温丽容)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