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美食新吃法集结
林中东/摄
喜气洋洋的新春佳节不知不觉已经过去,然而享受美食的欢乐气氛还在餐桌上延续。有些传统之家会苦恼于荤食一桌,但在我家,传统菜式的做法经过改良,颇受亲人们的喜爱——当然这也与爱吃肉的嗜好有一定关系,不过,“无肉不欢”难道不是大众共识吗?
鸡鸭鹅挂帅
新春佳节,白切鸡、盐水鸭是饭桌上必备菜品。今年尝试了与往年不同的烹饪方式。鸡还是农村散养的正宗家鸡,只不过为了迎合家中小孩的味蕾,特意采取了西式的做法,做成红烧奥尔良鸡。油锅加热,加冰糖炒糖色,放入腌制好的鸡肉,煎至金黄,倒入酱油,加水没过鸡肉,盖上锅盖,烧干汁水后盛盘——小孩子的至爱无疑!
鸭肉两味一直是我家的传统。老妈喜欢盐卤鸭,风干后有嚼劲,越吃越香;老爸专注研究酱油鸭,火候把握得刚好,多一秒嫌肉柴,少一秒嫌肉硬。今年发现了一个新吃法,过年前特地购买了分体涮汤锅,先用鸭头、鸭骨架,加一条墨鱼、冬笋,煲出浓浓鸭汤,再把鸭肉片薄装盘准备开涮,锅旁准备自家楼顶种的鲜嫩青菜,剁点小米椒加酱油、醋,绝对不会像往常吃多几块鸭肉就嫌腻。
一只狮头鹅,伸长脖子来有我的一半高,每次烹制起来真是费劲。白斩鹅不够香,红烧鹅太油腻,姜葱红焖鹅一大锅,除了“人多力量大”,真的吃不完整只鹅。何况家里还有两三个鹅蛋,一个鹅蛋能顶十个鸡蛋,只靠我家六口人的“战斗力”,估计能留盘到元宵。俗话说,“鹅头鸭颈鸡翅尖”,但是我只爱鹅肠。涮白开水蘸醋,吃得意犹未尽;放煎盘煎香,撒点孜然,我一人能吃好几盘;“肠少人多”,只能拿来炒青椒、芹菜或蒜苗,鹅肠一上桌即秒光,独剩配菜证明鹅肠“来过”。
海鲜换口味
因防疫需要,不流行外出吃年夜饭。一些饭店独辟蹊径,提供送餐到家的服务,其中大盆菜的销量颇高。或许是因为大盆菜里有许多海鲜,能够一次吃个够,想想都美滋滋。
不过,我更喜欢自己烹饪。买点鲜鲍鱼煲汤,或者大鲍鱼划花刀,上面撒满蒜蓉,青红辣椒点缀上锅蒸;活蹦乱跳的大虾在卫生安全可靠的情况下,虾生蘸芥末,怎个“鲜”字了得!清炒脆肉鲩、清蒸鲈鱼、香煎金鲳鱼、剁椒蒸鱼头,如有闲情逸致,到河畔垂钓上来鱼,吃到嘴中,别具一番美味。
生蚝以其肉质鲜嫩肥美、亲民的价格备受我的青睐。购买的生蚝刷干净外壳,直接上锅蒸至壳开一裂缝。拿小刀轻轻一撬,连蚝肉带汤汁一口吃下,大大满足了吃海鲜贪鲜味的心。别忘了蒜蓉粉丝蒸大虾、扇贝和带子,以及紫苏爆炒田螺、香葱炒花甲、豆豉蒸河鳗、辣炒小龙虾等等,都是吃腻了家禽后换换口味的绝佳选择。
餐前饭后小点
估计大部分人的春节假期都属于“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状态。早上十点才起床,如果早餐丰盛一些,极易影响午餐的食欲。摊鸡蛋饼便成了首选,锅底刷层油,舀一勺鸡蛋面粉拌小葱的面糊,倒入锅转两圈,翻面继续,香喷喷的鸡蛋饼滚烫出炉,配上一杯纯牛奶,营养加倍。
客家人都有“做粄”迎新年的传统,我老妈最擅长蒸“发粄”,取其“发财”之意。“糖焖发粄”也是不错的下午“茶点”,油烧热,煎香一小块三层肉,倒入切成薄片的发粄,外表煎焦,淋上半碗红糖水,待水干即可出锅。甜度适中,焦脆可口,再来杯乌龙茶或雨前龙井,绝配!
晚餐后与家人畅聊,刚过十点,有点小饿,无需劳烦外卖叔叔,去厨房取点卤好的牛肉、猪头皮、鸭肾,现切现吃;牙口好的啃个鸡爪、鸭爪;冬夜寒风,想来点热食,切出一盘腊肠上蒸锅,十分钟以内搞定;斟上一杯客家娘酒,或者来一杯白酒,边吃边饮边聊天,无比温馨、惬意。
忙碌了一整年,能够在新春佳节之际以美食犒赏自己,与家人、亲朋共赏美味,应是“年味”得以代代相传的秘诀之一。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