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读者
●陈萍
书香氤氲,能熏陶出人的气质、涵养,有如清晨朝露,晶莹剔透,纤尘不染;有如庙堂经久不息,缭绕不断的香火,德馨圣洁,令人敬畏。春日与花草的芳香汇合,更有鸟鸣萦绕于耳;夏日与风相融,清香几许;秋日,艳阳高照,书香更显气爽神清;冬日,阳光满屋,书籍散发书香。此时,坐拥书城,任何物质方面的享受都是无可媲美的。
从小看书都是手握一卷,这么多年看下来,突然换成散发出淡淡银光的电子书还真是有点不习惯。现在手机上的电子书,我似乎和它亲热不起来,薄薄的它,散发着并不温柔的光芒,打开它时,我闻不到扉页的墨香,读完后,又少了几许掩卷的依恋。全无表情的它,像一个不入戏的观众,站在戏台边缘,冷漠地注视着一切,故事的百转千回,和它全无关系。
没有了对纸页的摩挲,没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响声,没有了在扉页上写上几个字,没有了在书页上做标记做笔记,读书这件事,好像就不现实了。变成了看手机看电脑,这种阅读方式似乎让我没有了思考的欲望,很是影响读书的快感。于是,我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尽管现在手机阅读是多么方便,随时随地可以阅读;内容是那样多姿多彩,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我在单位办公桌上始终留有放书的一角;家里床头柜上始终堆放着自己喜欢的书籍,供我闲暇的时候随手翻阅。
纸质书,对我而言带来的并不是“年龄感”“陈旧感”,相反,它是好多“亲近感”和“记忆感”。书在手心沉甸甸,但其实,书里的故事和它背后的时光,才是无法言说的重量。我重新打开书柜的门,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它们带来的那些滋味,慢慢向我袭来,小时候读了一遍又一遍的旧书,我留着,朋友千里之外寄来的书,带着温暖的祝福,安静地待着;我还保存着从大学时代省下饭钱买下的所有书,琼瑶、金庸、亦舒、张爱玲、严歌苓的书,这些书开启了我对于文学的爱,只要看到这些书,我就觉得似乎仍然可以触碰到少年时代的自己,所谓不忘初心,大概是这个意思。
朱光潜先生曾说,为了写作而读书,比平常地读书去理解,记忆要深刻,即使是写写随笔,笔记,也比“空过”了强。也许未必如先生所言,为了写作而读书那么“功利”,只是有意识地要求自己每读一两本书就写写读书笔记,缓缓靠近大师们的谆谆教诲,即便不写作,至少要带着思考读书。
书本身就携带着时光的秘密和智慧的能量。有一句话说得好:认真读书,就能找到被人生偷藏起来的糖果。其实如果把书当成人,它们每一个都是有性格的。书的装帧,书的封面图片,厚薄大小以及轻重都显示着书的不同性格,它们是拥有不同灵魂的物件。
无须刻意,阅读却能让生命变得更有质感,充沛内心的力量。我们当于精巧细致的文字中体会更多涓涓如泉的温暖,于深邃凝练的文字中聆听天籁的福音,慢慢地便沉淀出悠远的底蕴,幻化出坚强。有人说,阅读是一所可以携带的避难所,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艰难的环境里,书籍总能给人以特别的安慰。我们常常会读到这样的故事:有的人遇到生活的磨难,却在书籍里找到了勇气;有的人囿于琐碎的日常,却在书籍中拓宽了天地;有的人尽管身处贫穷,却在书籍中收获了精神财富,这正是书籍所迸发的能量。
总会有一些境遇和场景,让你突然发现,书籍可以成为一束照进人生缝隙的光亮。此时它只是一种抚慰人心的方式,能打开只属于个人的,通往心灵的道路。“幸好还有书”的小确幸,温暖着人生。
想起一句话,与大家分享:所有读过的书,看过的诗,念过的词,都会写进我们的气质里,藏进我们的灵魂里,变成眼底的清风明月,变成心中的星辰大海。就算有一部分人已经习惯了彻底的电子阅读,但同样会有另一批人继续守护着纸质阅读的传统,就算电子化和网络化必定占领未来,但在这个时代,纸质书籍却依旧盘踞在经典的位置上,默然地伴随着时间的冲刷,慢慢发黄,优雅老去。在安静的书页和电子书之间,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读者,在书香的氤氲中,我们获得同样的滋养。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