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盎然唱童谣
●李钜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老家粤东乡村的教育条件还相当落后,没有幼儿园,也没有学前班。我孩童时代的启蒙教育,是在我祖母教唱的童谣中完成的。
我的祖母没有上过一天的学。12岁那年,作为童养媳,她与我爷爷成了婚,从此成了家中主要的劳动力。但全凭自己的用心,祖母却认识了不少的字,而且她记忆力非常好,脑子里装了很多很多的童谣和故事。
从祖母46岁那年起,孙辈们就相继出生,祖母便放弃了田中的劳作,成了孙辈们的保育员,专职伺候我们兄弟姐妹们。我家围屋的大厅屋梁下,同时挂着好几个摇篮。我妈妈回忆说,为了哄我们入睡,祖母就不断地给我们说唱童谣。童谣成了我们兄弟姐妹的摇篮曲。
童谣伴着我们一天天长大。入夜时分,皎洁的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在我家屋前的门坪上,在凉爽的夜风中,祖母在门坪上摊上草席,教我们姐弟妹们唱诵《月光光》等各种童谣。邻居的孩子们,也常常加入我们的大合唱: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养条鲤嫲八尺长。头儿剁来食,尾儿留来讨姑娘。讨倒姑娘矮嘟嘟,三餐煮饭香勃勃。讨倒姑娘高天天,三餐煮饭臭火烟。
童谣叙事完整,童趣盎然。唱着童谣,我常常幻想自己成为骑着白马的秀才郎,策马走过莲塘,心中是多么快乐。
那时候,村中有人结婚,看见新娘个子不高,胖嘟嘟的,我就想,她做饭一定是“香勃勃”的,很好吃。如果新娘个子高,我就会替新郎担忧,天天吃着“臭火烟”的饭,家里日子可怎么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脑海中的种种怪念头,是多么滑稽可笑。
有时候,我们一边唱着童谣,一边和祖母做着游戏。我们按照童谣所述动作,手舞足蹈,尽情地游戏着:砻谷窸嗦,放米落灶。大锅煮粥,细锅焖肉。肯分涯食冇?冇冇冇!稀里哗啦打烂灶。唱到“稀里哗啦打烂灶”时,祖母神情和动作都显得特别夸张,音调也拉得很长,逗得我们咯咯咯地笑个不停。简单的游戏中,似乎有说不尽的欢乐和惬意。
还记得祖母唱过一首批评农村妇女不爱劳动、好吃懒做的童谣。语言形象夸张,把这种“懒尸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大号懒尸嫲,朝朝睡到日头斜。缸肚无点水,壶里无滴茶。走到河边㧡担水,一担正㧡两勺嫲。弯下腰,挺下肚,阿姆唉,咁辛苦,真系屙痢肚!
家乡的童谣很多。除了祖母教会我们童谣,邻居一些老人,也有各种各样童谣故事: 月光光,松树背。黄牛擎柴横屋背,猪嫲拱地种大菜。鸭嫲[~公式~]水鹅洗菜,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猴哥偷食鹿巴喙。这算是我最喜欢的一首童谣了。它语言凝练,音韵铿锵,想象丰富,众多的动物跃然出场,形象纯真淳朴,童趣盎然,极富诗情画意,活脱脱一个乡村版童话故事。实际上,它多少也折射了当时的农村质朴自然的生活场景。长大后,读着《格林童话》中的许多故事,也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这首童谣来。
有些童谣,用“顶真”的手法写就。“顶真”,类似客家山歌的“尾驳尾”。易懂易记,朗朗上口,而且寓教于乐,用平白无奇的生活故事,阐述着人生的博大道理。例如《月光光》,用一连串的事例,给了做事不专心、见异思迁、最后一事无成者的人深刻批评。其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可谓栩栩如生,发人深省:月光光,照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吂(还没有)开花,种苦瓜。瓜吂大,摘来卖。卖冇钱,学打棉。棉线断,学打砖。砖断节,学打铁。铁生卤,学犀猪。犀猪卖蚀本,学打粉。粉唔白,学打石。石唔金,学打针。针鼻窟,阿弥陀佛烂布卒。
也还听过《月光光》的另一种版本,也是颇有意思。农村百姓在天灾面前的艰难困苦,通过短短几十字,就展露得淋漓尽致,对劳动者的同情心跃然纸上:月光光,照四方。天旱无水耕田忙:大姐戽水到天光,阿姆开圳坜,阿爷脱夜秧。日日辛苦无禾割,贫穷日子苦难当。
小孩子们常常聚在一起,高声唱诵着各种歌谣。有时我们在村的这头唱,在村的那头就会有小孩子回应过来。一首接一首地对唱,大有比个输赢的意思:
火萤虫,唧唧虫,夜夜落来吊灯笼。灯笼光,照四方。四方暗,跌落坎。坎下一枚针,捡来绣观音。观音眯眯笑,火烧黄毛猫。猫头长,偷猪肠。肠无肉,偷斫竹。竹无弯,做担竿。担竿袅袅长,拿去扛新娘。新娘靓,过汤坑。汤坑三铺路,点火磨豆腐。捡得到吃侪目金金(两眼放光),捡不到吃侪目鼓鼓。
有时,得到了大人的赞许,我们就唱得更加起劲。有时候,家里有人来做客,我们也会把童谣一首接一首地唱起来,期待能得到客人的赞赏。因此,稚嫩的童声便在宁静的乡村久久回荡。
童谣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还有一种谜语童谣,对于启发孩子的思维,不无好处。我的叔叔们常常让我们猜谜,谜语也是用童谣写就,颇有趣味:“龙稽钩,铁舌嫲,火一去,鬼嗒牙。”要求猜一种工具。答案是一种火枪,狩猎的火枪,客家人叫铳。可谓是精妙绝伦。
小学语文课,李远方老师教我们写“德”字。“德”字笔画多,不好记。远方老师就编了一个童谣:“两人蹬蹬企,十四高陂圩,一心想来去,没钱买东西。”这首童谣至今印象深刻,每次写“德”字,都会想起这个童谣,想起远方老师当时的神态来。
小时候顽皮淘气,还常常用童谣来骂人。记得一次上学路上,邻村一位穿着时髦,头戴草帽的年轻女子迎面而来。我们一群孩子就大声起哄:“娆嫲货,戴洋帽。洋帽曳曳动,上去等老公。老公等冇来,偷吃冷媒(粥)。”在客家话中,人们把打扮得花枝招展、风骚妖娆的女子,叫作“xiao嫲货”,在此姑且把“xiao”写作“娆”。 我们对着那个女子一遍一遍地大声歌唱,声音嘹亮,抑扬顿挫,富有节律。那个女子竟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于是我们大家一哄而散,跑走了。
有时候,看见有同学换乳牙,门牙缺了,我们也会大声唱起童谣取笑他:“缺牙耙,耙猪屎,耙到府坜背,偷捡乌咸菜。”因而引起纠纷,打起架来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
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人生的许多记忆,在岁月河流的不断洗刷下,已经日渐模糊了。但当年唱过的童谣,却在脑海中历久弥新。每当回到家乡,听到乡下孩子们唱起这被一代又一代人反复吟唱的童谣,我的心中总会泛起一股暖流,似乎又回到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