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乘上”消费扶贫直通车,“飞出”山窝窝
●本报记者 罗玮
“大篷车来啦。”每周一、三、五下午4点左右,是梅江区西阳镇十个省定贫困村的村民们最热闹的时候。家里种有瓜果蔬菜的,忙着采摘送去梅江区消费扶贫馆设立在各村的电子商务服务点批发,暂时没菜批发的村民则忙着去瞧瞧今天的菜价,思考接下来要种什么比较划算。
“蔬菜坐上大篷车,农户种菜不愁卖”只是梅江区大力推进消费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记者从梅江区扶贫工作局了解到,近年来,梅江区在产业扶贫走稳走好的基础上,持续做好消费扶贫工作,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今,丝苗米、土鸡鸭、枇杷花、无公害蔬菜瓜果等曾经藏在深山里面的“土”货,乘上消费扶贫这辆直通车后,已经成了市民餐桌上的常客,甚至走出梅州,远销外地。
搭建平台拓销路
确保产品“卖得好”
消费扶贫一头牵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厨房餐桌。如何让扶贫产品卖出去,卖得好是梅江区“扶贫人”始终寻求再突破的目标。
“这是我们新采摘的雪莲果,鲜嫩多汁,非常适合如今秋冬时节的干燥天气食用……”2020年12月23日,在梅州市强惠农电商营销中心的直播间内,李日红和阿楷正在进行农产品直播的试播,产品包括各类扶贫农产品和梅江区的各类农特产,计划每周五或周六在多平台进行直播。“目前直播间还在试播调试阶段,主要在京东·京喜、拼多多、抖音等平台进行。经过这几天的试播,各平台反响不错,大多数产品供不应求。”李日红说。
直播间内,正在直播销售当季的雪莲果。(图片均由吴海清 摄)
下午5点30分,位于梅江区梅龙路的梅江区消费扶贫馆迎来了一天中买菜的又一高峰期。记者在现场看到,馆内摆满了各县(市、区)的扶贫产品和从各村扶贫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点收购的农产品共50多种,其中包括不少生活必需品,同时每天供应新鲜的瓜果蔬菜,每天早午晚的买菜高峰期甚至需要排队买单。市民刘菊英告诉记者,在消费扶贫馆还没设立前,买菜需要跑到百花洲市场附近,如今家门口就可以实现瓜果蔬菜、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一站式购物,既方便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农增收。记者从梅江区供销联社了解到,该馆开馆至今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带动贫困户600多户增收致富。
梅江区消费扶贫馆内销售的农家菜。
线上电商线下馆的双流量经营模式,让贫困户们真正实现了“只管种,不愁卖”的喜人景象。
源头把关强技能
确保产品“品质好”
建好了消费扶贫的销售渠道,还要保证所销售产品既是“土货”更是“靓货”。消费扶贫想要产品保持畅销,最根本的还是要凭借产品的质量和口碑站稳消费市场。为此,梅江区通过挂牌办起“田间学校基地”,提升农户种养技术;与各类扶贫产品供应商逐个对接明确产品细节,由供应商按要求直接配送;对散户贫困户生产加工的农副产品上门“点对点”采购,确保每件扶贫产品来源可追溯,质量有保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在梅江区“田间学校基地”所在地梅州市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人阙文光告诉记者,为提升农户的种植技术,从源头培养出优质的农产品,在基地正式挂牌成立的几个月里已举行了数十场农业知识技能培训。不仅是梅江区西阳镇的农户,其他县市镇村,甚至各省的农业从业者只要有兴趣,都可以组团来交流。
在西阳镇太平村的蔬菜大棚里,钟菊荣和吴梅芳正在技术师傅的指导下对正在生长的蔬菜进行牵线。据了解,钟菊荣和吴菊芳两人均是2020年初才到大棚工作,此前一直在外地打零工,收入不稳定,自从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后,两人不仅收入稳定了,还学习了不少最先进的种养技能。“以前传统的种菜方式不仅收成少,病虫害还多,也卖不出去。现在村里会提供优良的菜种和果苗,还能在基地学技术,每月有稳定工资,自家种的菜也有大篷车来收购,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吴菊芳说。
在西阳镇直坑村的农村(扶贫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点,梅州市臻尚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祥正带着工作人员对蔬菜瓜果进行装车前的检查。“所收购的蔬菜瓜果都是需要供给消费扶贫馆及市内各大商超,我们既要帮助村民把菜卖出去,也要帮消费者把好质量关,避免出现坏菜、烂菜的情况。”刘明祥说。
“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消费扶贫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又满足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更是为贫困地区注入了发展动力,由最初单向援助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双向互动的“造血式扶贫”,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了小康梦。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