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对联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虽然旧社会的人从学写字起都是用毛笔的,但对联有着严格的格式和规律,讲求:词性相当、字句相等、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除了春节外,但凡结婚、做生日、做满月、做寿、搬新居时,为了烘托喜庆气氛,客家人都有在自己的屋居、祖屋厅堂内、店宇张贴对联的习俗,于是写对联的行当便应运而生,并延续至今。
在梅城凌风东路的“逸雅轩”就是一间写对联、卖对联达30多年之久的老店。东山书院的对联年年都是店主邹伯写的,邹伯的先祖父是五华的拳师,祖传跌打损伤的药,要开处方,邹伯自小就向先祖父学写毛笔字,从替先祖父开处方写起,因写得一手好字,加上平素喜欢研究联律,因此无论在他教书或在航海局工作期间,乡村友人、亲戚都会托他写请帖、写对联、写广告横额标语。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邹伯下海后就靠自己的喜好专长来谋生,在梅城开了间专事写对联、条幅的店。屈指算来,他从事写对联已有近40年了。
写对联有两类,一类是他人说出要写的对联大意,由他“捉刀”拟写并写成联;一类是他人已拟好内容,他只要照联律改定后写成联。邹伯说,既然以写对联谋生,他就要求自己不但纯写,而且要拟对联,他要么被人请到各地现场裁纸、现场拟写,要么就是顾客到店里找他写,每次他都是先问意思,张贴的地方,问清情况后再拟出对联,经顾客认准后才裁纸落笔写。总之,他要求自己不能照搬照写,要有考究。以前的人在对联中大多喜欢用典故,现在的人随着现代文化的影响,大部分要实用性,拟写的对联要通俗易懂,主要是怕人理解不了由此造成不必要的误解。邹伯还举了个例子,在某年的春节前,他发现一位顾客要求照写已拟好的下联尾的三个字为“依后献”不符合格律,可能是笔误“依后酋”,不敢贸然下笔写,于是就先空格留着,心想等着该顾客来取时问清楚后再写,正好该顾客来取对联时有很多人来写对联,他就忘了此事,结果,该顾客拿回对联后发现留有空格后大为生气,不同意邹伯补写回,一定要邹伯整幅对联重写。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邹伯还用毛笔自编出了一套工具书《实用楹联》,此书中囊括了所有种类对联的写法、含意和张贴,并收录了他后期替人所拟写的包括春联、姓氏联、赏灯联、弥月联、寿联、新居联、嫁女联、商业联、观音联、龙神联、财神联、伯公联、井神联、升大学联、省亲联、安龙转火联、葬地联等各种对联。这些都是他多去看,多去钻研的结果。
邹伯介绍,以前的对联一般不允许用草书、篆书,而且春联不用金粉字,要用墨汁。当问起近几年写对联的行情时,邹伯冲我淡然一笑,说:“写对联是季节性的,鼎盛时是从上半年开始写春联,那时单就写小联都需用二三令纸(一令切500大张、一大张切8小张),而最近几年,要在中秋过后才开始写,最繁忙当在春节前。主要是近几年来,人们多喜欢买印制的春联,我开了这么多年的店,据我所知,写对联最旺盛时要数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大家的生活条件好转,印制春联尚没盛行,当时的梅城单就东门塘就有几百人在写。而在此前,各村各姓都有叔公头或文化人会写,到了春节时,大家还会争相邀约到各村各姓去看谁家的对联写得好。现在来写的大都是熟客和熟客介绍来的,现代的人也不像以前的人那么重视墨香浓郁更显年味的手写对联,往往图方便快捷买印刷精美的对联,生意肯定没以前好了。话又说回来,作为内行人,我就发现有些印制对联不合联律,内容千篇一律,内容略显呆板且有些人张贴时不会分平仄,造成张贴错误的笑话。不单对联,条幅和请帖都有严谨的规则。”
大家知道,每逢春节前,梅城的大街小巷、各圩市都挂满了精美的对联,卖对联的摊位可真多,但其中不少是印制的春联。本来,现代人读书写字、上班用笔,都是用中性笔、签字笔,写毛笔字变成兴趣班的项目,会写毛笔字且写得好的人越来越少,加上随着快餐文化的出现,印刷春联的普及,手写对联也开始向着下坡路滑行了。作为从事写对联多年的邹伯,因为名声在外,除了一些交情匪浅的老主顾常来光顾外,一些较注重手写墨香的客人也会慕名前来,甚至他们还会引荐香港、台湾一带的人前来写对联。
(文/图曾君玲)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