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雀怪”有掌故
话说春秋时期,吴王寿梦(公元前585―公元前561年)一意孤行,打算攻打楚国,但是遭到群臣反对,为此十分苦闷和恼火,终于在朝会上提出严正警告:“再有劝告反对出兵者,格杀勿论!”
实际上,出兵楚国绝对是不可行的,但群臣百姓为了保命,都不敢再向吴王进言。当时,王宫内出现了一位“雀怪”的少年 ,接连好几天早上都拿着鸟卡(弹弓)在后花园晃悠,故意用露水弄湿全身,终于引起了吴王的好奇心,抓来问道:“你这是在做什么?”
少年从容不迫地回道:“殿下有所不知,后花园中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野咿(知了)’,大鸣其声,畅饮露水,殊不知已有一只‘虎豹哥(螳螂)’埋伏其后;螳螂想捕蝉,却不知其后有黄雀虎视眈眈;而当黄雀准备啄食螳螂时,它又怎能想到我的鸟卡早已对准了它?知了、螳螂和黄雀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难。”
吴王一听就醒悟,马上打消了讨伐楚国的念头。这也正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由来,也是客家话“雀怪”的典故。
聪明的少年以“雀”比喻潜在的危险和后患,既达到了阻止吴王寿梦出兵、保护国家的目的,又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完美地诠释了“雀怪”:形容奇妙、新异、出乎意料。
顺便一提,“麻雀”客家话叫禾哔儿,“雀斑”叫做乌蝇(苍蝇)屎,而喜鹊的“鹊”不读“雀”,读“惜”即“锡”。(老米鸽)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