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笃行|深耕“梅州现象” 唱响“三好一正”
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
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日前落下帷幕,梅州揽获15个奖项,全省领先。其中,由我市本土人才创作、演出的山歌剧《白鹭村》《春闹》等本土题材作品,用地方剧种讲述本土故事、反映时代主题,在本届省艺术节上表现亮眼。国家和省文艺界专家对此高度关注,赞誉其为“梅州现象”,值得研究、学习、借鉴。这传递出强烈的创作指向:深耕本土,才能花繁叶茂。
梅州是文艺大市,文学、戏剧、绘画、雕塑、舞蹈、音乐等艺术门类百花齐放,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足球文化等文化资源丰富厚重,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等领域人才辈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发展等有力推进。只要我们的主创人员从中汲取营养、深耕本土资源,何愁没有题材?何愁不出精品?也唯有如此,才能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本土文化更自信。
我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理,没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也就没有创作源泉。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都来源于火热的生活。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创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文艺工作者提高能力水平的必然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不断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强化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保持清醒坚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
文艺繁荣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保障投入。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文艺院团管理、文艺精品打造、文化名家培养、文化企业培育等方面,为文艺界提供更多更务实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努力形成出作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文化体制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强化对重大主题创作的总体设计,统筹抓好各个时间节点、各种题材类型的文艺创作,唱响讲述梅州好故事、传播梅州好声音、树立梅州好形象、传递梅州正能量的“三好一正”主旋律。 (林德培)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