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路
●惠军明
弹指一挥间,凝望故园,它的变化翻天覆地。走在宽阔的水泥路上,见高楼林立,商贩如云,与昔日景象大相径庭,恍若隔世之感。
几十年前的故园,是怎样的景象呢?大片的庄稼地包围着村庄,低矮的土房散散落落,瘦弱的村民脸色黑黄。贫穷如同梦魇,笼罩氤氲着家家户户。
乡村的土路,那更是我抹不去的记忆。数年前,农村的大路小路几乎是土路。那些通往市镇的路,是经过修整的,路面的土被拍得瓷实,坑洼处不多。但即使这些还算不错的路,拖拉机和卡车驶过时,立即会变得尘土飞扬。路上的行人往往以手遮面,或者躲在路旁,等尘土稀少落尽,才继续自己的行程。一路行来,躲躲避避,上至头发,下至脚面,浑身上下都落满一层细细薄薄的尘土。乡下人,土里来土里去,大家也见怪不怪了!
各个村里的街巷路也都是土路,平常路面还可以,但如果一下雨,路面就会变得泥泞不堪。行走在这些泥浆路上,步行都变得费劲,何况拉着架子车,推着自行车,或是牛马拉的大车?下雨天,人们会穿上防水胶鞋,如果穿其他的鞋,鞋便彻底毁了。有的路面地势较低,水往低处流且不易排掉,便形成一处一处的水洼。这时候车辆常常被陷入泥水中寸步难行,面对这样的困境,一两个人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于是人们呼朋唤友,一群人在泥地里推呀拽呀,喊号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人多力量大,深陷泥潭中的车马终于闯过了 “龙潭虎穴”,但人和牲畜浑身上下都是泥点儿,好不尴尬!
田间还有很多小路,大多是自然形成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些路的路面更差劲儿,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人们通过这些小路,运输收获的庄稼。由于路面不能承受很大的重量,所以路面被压出了深深的车辙印。其横七竖八,曲里拐弯,不一而足,宛若网络一般。通过这些路来运送收获的粮食,其过程的艰难可想而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乡的路有所好转,很多土路变成了炭渣路。将废弃的炭渣碾碎铺于路面,有效改善了雨天的泥泞状况。行走在炭渣路上,脚下嘎吱嘎吱作响,感觉比土路好了许多,脚不用踏泥了。但当时对炭渣的处理不够细致,很多炭渣块儿没有被碾碎,时不时会咯痛人的脚。
后来炭渣路又被柏油路取代了。通往城镇的主要路面,陆陆续续变成了柏油路。那时经常会见到穿工作服忙碌的工人,他们将沥青混合物均匀铺设在路面上。铺完沥青后,一辆辆压路机开始来回工作,将路面挤压得平整光滑。一段段黑色的路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昔日的土路、炭渣路一去不复返。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视野开阔,步履轻盈,心情也格外欢畅。柏油路固然好,但我认为当时的路面维护和管理跟不上。没过几年,一些柏油路变得开裂凹陷,车辆行进又变得不是很舒服。柏油路自身也有缺点,一到盛夏,沥青开始融化。走在路上,软绵绵晃悠悠,如踩棉絮一般。
近十年来,社会进步飞速,家乡的路也得以长足的发展。通往市镇的主干道,都变成了现代综合道路。路上的立交桥、人行天桥随处可见,路面设计合理,配套措施完善,维护管理先进。村村寨寨的街巷路也都被改造成了水泥路,路面平整,干净卫生,有专人负责管理。
路是时代的缩影,从昔日的泥浆路到今天的现代公路,路的变化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发展。漫步在故乡的路上,回首昨日,往事依依,常常令人感慨万千!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