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代父写序
●周惠斌
钱钟书先生才华横溢,学贯中西,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有“中国古典文化里最后一个风雅之士”的美称。国学大师吴宓非常推崇钱钟书,曾作诗句“才情学识谁兼具,新旧中西子竟通”相赠。然而,钱先生早年恃才傲物,言辞犀利,狂放不羁,在评价自己于清华大学读书时的老师说:“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且自我评定:“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钱钟书家学渊源,古文根底深厚,他的青少年时代在故乡无锡度过,15岁时就已通读《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等读本,并开始为父亲钱基博代笔写信,由口授而代写、代做文章。钱钟书在辅仁高中读书期间,曾代做“枪手”,为乡下一大户人家撰写墓志铭,洋洋洒洒,文采斐然,钱基博读后称誉有加。此后,街坊四邻争相找他代写书信或文章,钱钟书总是来者不拒。
1931年,商务印书馆拟出版钱穆的著作《国学概论》,钱穆特地请钱基博为之作序。钱钟书知道后毛遂自荐,表示愿意捉刀代笔写序,钱基博大度地说道:“那这篇文章就交给你了。”钱钟书写完序后,钱基博反复诵读,找不出任何毛病,于是一字不改,签上自己的大名直接交了稿。《国学概论》出版后,谁也没有想到,这篇观点鲜明、笔法老到的序言,竟然出自一个刚满20岁的青年之手。
30年代初,钱基博在论著《现代中国文学史》及相关文章中,对范伯子(1854—1905,江苏南通人,范仲淹26代孙,清末诗文名家)的诗作先扬后抑、由褒至贬:“少(年轻时)出语惊长老,壮而益奇……工力甚深,下语不肯犹人,峻峭与三立同”,“议论未能茂畅,叙事亦无神采,独以瘦硬之笔,作呻吟之语。”前后评价判若两人,引起南通一带的文人强烈不满,纷纷著文指责他评论不当。钱钟书得悉后,接过父亲的笔杆,参与到论战之中,书生意气,甚至嘲讽范伯子曾担任李鸿章的幕僚是“穷断脊梁”,批驳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