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三角 情怀悠悠
●文刘卓忠
曾记得,三十年前,老同学阿梅的家就在三角地。那时候,那里距离市区还很遥远,从江北的高级中学骑自行车到他家,需要走将近四十分钟的路程。
在高中求学的三年里,我有很多次应邀到他家做客。郊外那一座座古老的围龙屋,一望无际的稻田和菜地,老屋门前流淌的溪水,热情的奶奶、叔叔和阿姨……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偷偷溜出家门。穿过田间小路时,突然两腿皮肤瘙痒。等回到他家时,才发现我们的两腿被蚊子咬的全是包,却不敢吭声……如今三十年悄然已过,但往事往景,依然历历在目。而回忆起来,依然那么温馨和甜蜜。
今天,我又一次站在三角地,站在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你看,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纵横交错;商店里的物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街道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阿梅的老家,已无迹可寻。如今他已把新家,安置在高楼。以前偏僻的郊野,已经蜕变成了美丽、繁华的新城。
但城市的扩容,并没有忘记客家人最纯真的“念旧”情怀。在高楼林立的都市,还保留了一些古民居,给“客都”留下一些古老的痕迹,也给高楼中居住的人们,提供了对客家古建筑和文化进行缅怀、凭吊和表达情感的场所。
我们来到福禄岌,参观了6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镇东楼、本立居、季立居、崇本楼、竹林居和州司马第。特别是由马来西亚著名侨贤熊举贤六兄弟斥巨资兴建的镇东楼,气势宏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来到约亭顶,走进了刘永兴、刘鑫兴兄弟修建的“永鑫庐”,参观了革命前辈刘复之的故居“七贤居”……一位热情的刘姓村民,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先人在南洋创业的历史,以及约亭顶刘、丘、叶三族联袂至此开基,并互相联姻,团结友爱,相处如一家的感人故事。
推开一扇扇古老的大门,我们发现虽然岁月的痕迹沾染了灰瓦、窗棂和棱条,岁月的流逝洗刷淡了房屋的颜色,但永远洗刷不尽留在屋内的厚重的客家人文历史和文化:建筑的精巧布局,墙壁上精美的彩绘,屏风和横梁上的花草虫鱼、吉祥兽类等雕花,无不彰显着客家工匠的高超技艺;夯实的土墙,高高的石柱,大气的厅堂,无不书写着客家先贤在外创业有成后不忘爱乡爱家的情怀。
最后,我们来到三角镇镇政府门口的“情怀公园”。漫步于此,驻足于此,方发现这个新建的小公园有它特有的亮点。你看,公园的玻璃展台内摆放着“行军水壶”“电壶”“老式电话”“缝纫机”“黑白电视机”“录音机”“大哥大”“天平秤”…… 你看,“致青春”“致我们终将走过的青春”“致我们走过的青春”等壁画里有我们熟悉的、陪伴着我们成长的“书包”“自行车”“闹钟”“三角尺”“黑板”……一个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物品和一幅幅带有时代烙印的壁画,让我们思绪飘得好远好远,也带着我们回到了那遥远的时代。为了表达自己对逝去的岁月的凭吊,我特意到“70后”的壁画前拍照留念。
在情怀公园里,小孩子可以在“诗词长廊”里诵读诗歌,青年们可以在“情侣路”散步,中年人可以在这里健身,老年人可以在这里跳广场舞……更多的人愿意驻足于此,静静地望着熟悉的物品、雕塑和壁画,去凭吊他们即将逝去的或者已经逝去的青春和岁月,去表达他们心中的情怀。
对于许多老梅城人来说,或许“三角地”这个名字更能勾起他们的记忆。如今一块刻着“三角地”的景观石,就竖立在情怀公园内。它面朝大道,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注视着“三角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