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思维”禁锢下的顾曼桢
●李庆林
张爱玲小说《十八春》曾以电影《半生缘》的形式向大众展示,故事里顾曼桢的遭际令多数人唏嘘。多年来本人时常翻开《十八春》再读,愈来愈觉得遭遇不堪命运的顾曼桢,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局限性。抛开其姐姐顾曼璐给她造成伤害的外因,顾曼桢身上与生俱来的一种“孤岛思维”,恐怕是她极富悲剧色彩的内在原因。
正因为久居上海,加之当年上海被半殖民化的特性,使得这座城市逐步变得像一座“孤岛”,意识形态里的“孤岛”。委实讲,顾曼桢如此,张爱玲本人亦然。
顾曼桢一大家人的吃喝用度依赖做舞女的姐姐维系,随着弟弟妹妹们长大成人,顾曼璐自身已芳华不再,渐趋半老徐娘。她怨气很重,也意识到凭自身现状,很难组合起属于自己的小家,凑合着同风流成性的老男人祝鸿才姘居一处。虽如此,老男人祝鸿才意念深处还是很想有个女人给他生孩子的,显然,舞女顾曼璐做不到。他老奸巨猾地想到了曼璐的妹妹曼桢,便开始实施这个想法。曼璐骨子里觉得全家人都欠她的,欠她一个平顺的人生,欠她一个稳妥的婚姻,也欠她本当应有的子嗣,她当然觉得妹妹曼桢也欠她的。因此,曼璐从祝鸿才嘴里听到想占有妹妹并为他生个孩子时,她不忿的内心突然平衡了许多,她愿意帮助祝鸿才实施此想法,并甘愿充当帮凶。
与此同时,曼桢陪同男友沈世钧离开上海去了南京。沈世钧的父母久居南京,父亲沈啸桐乃一方富甲,财大气粗。其实沈世钧父母此次呼唤儿子回家,是要给他说一门亲事,他们眼中门当户对的亲事。尤其父亲沈啸桐与曼桢见面时,寒暄中获知她叫顾曼桢,便随口问她顾曼璐是她什么人,得知是她姐姐时,沈啸桐内心极为尴尬和纠结。他曾是曼璐的嫖客,岂能容许舞女的妹妹将来做他儿媳?
曼桢与世钧间横生一道裂缝,也不啻一堵无形的墙。
从南京回到上海后,他们各自的人生迈向了另外一条始料不及的轨迹。曼桢被姐姐诱骗,软禁深宅。她其后被祝鸿才占有,且怀了孕。她想死,她觉得被如此腌臜的自己已无颜苟活。但她后来想到家人,想到小弟小妹,甚至想到姐姐曼璐可能也出于无奈,她并非理解姐姐,而是深感逃不过不济的命运。这兴许正是她深受“孤岛思维”禁锢使然,她潜意识里的人生命脉之上,始终逃不脱一个紧扣的“铁圈”。
她生下孩子,是个男孩。她虽经不屈的抗争,但一个未婚小女子身边带着一个孩子,何其艰难!她也又见到了世钧,除了哭泣和有选择性的述说,又能怎么样?她绕不开这个“孤岛”的禁锢,最终嫁给了祝鸿才为妻。
“生活里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张爱玲曾如是说。她身上又何尝没有顾曼桢的影子?她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住姑姑公寓里,以写文卖文为生。她的文字极为独到、灵秀和张力十足,受到当时左翼关注。左翼委派作家柯灵劝说她离开“孤岛”上海,她不肯。胡兰成离了两次婚后骗取了她的爱情,即便之后看穿了胡兰成的嘴脸,她仍不甘。她兴致很高地接受与女作家苏青的访谈,难免被“孤岛”政局利用,她却不知。这一切,张爱玲也难逃“孤岛思维”的禁锢。
顾曼璐身上的一些特质,很像张爱玲那个吸鸦片的后妈。同样沉迷于吸鸦片的父亲,混沌不明的状态,也有沈世钧的影子。而张爱玲,虽才华横溢,但瘦弱无助的样子,即是顾曼桢的一个侧影。
她中年前远赴美国,但那个像毒瘾一般难以摆脱的“孤岛思维”还是生长在她心里,她曾无视这番禁锢,如同没有人看见草生长。她渐渐感知到了这份局限,试图丢掉往昔的一切,甚至与唯一的闺蜜炎樱绝交,而落得“白茫茫一片”。她残忍地在《小团圆》里将唯一的弟弟早早写死,而弟弟张子静一直活着。
她夜里工作,白天休息,她一生都在被这份“孤岛思维”的禁锢折磨着……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