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父母的“健身乐园”
□ 赵柒斤
国庆长假期间,回家看父母,本想多陪父亲聊聊天,可年过八旬的父亲整天忙得脚板不粘灰,根本没那闲工夫。
父亲在忙啥?当然是在精心料理着他的菜园。对于父亲来说,菜园的田垄间不仅生长着葱绿的日常诗意,也成了他健康、幸福生活的外延——分享了他许多时间,成了他的健身乐园。抽空去菜园“巡视”,发现这块面积600多平方米的菱形菜地跟以前中秋节前后的景色别无二致:菜地四周晚熟的玉米颇似穿着生态绿的卫士,菜地中青色的萝卜、红色的辣椒、黄色的大豆等有序地排列着,这些吸取着父母时间和精力的农作物分外清香。
在农村待过的人都知道,菜园属于自留地。一般在房前屋后,沟畔塘边。我家菜园就选择在距家300多米的名叫碾子塘边一块废宅基地,临水近山。40多年前,父亲利用早晚时间将此荒地开垦出来,挖松土质、剔去砖头瓦砾和竹根草根、靠水田的一边围上竹篱笆后即成了我家菜园,也成了我家一日三餐荤素咸淡的“超市”。后来经父母经年翻耕,不停施以农家肥,这块土地便熟透了,像一枚深秋的果子,饱含汁液。“文革”时期,这块菜地95%的部分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充公。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才“完璧归赵”。
清楚记得,小时候,菜园里忙碌的总是母亲的身影。分田到户后,父亲的心思、精力全部放在水田上,经营菜园也成了母亲的职业。相对于田间粗重的体力劳动,菜园里的活儿或多或少就显出了几许诗意和闲适。读小学时,我经常帮母亲种菜。每年正月初八过后,一家人开始收拾菜园,父母给茶、桑松土及翻耕闲置一冬的空地,我和哥哥就帮着把自家猪圈、牛栏、鸡笼的家禽家畜的粪便和房前屋后过年期间的生活垃圾一挑一担地运到菜园,然后一锹一铲地将它们埋进茶、桑树旁。待到小草拱芽时,母亲便将墒地调成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垄条或畦块。谷雨时节,菜地便全部种满嫩绿不等的各种幼苗。
当时,父亲仅愿翻耕菜地时出勤出力。因而,菜园成了母亲践行实用主义审美观的一座后花园。天蒙蒙亮,她“遛”进菜园扶正被大风刮倒或暴雨淋趴的菜苗,给瓜蔬搭架和打杈摘心;大热的中午,给幼苗浇水和搭遮阴棚;傍晚,她又打着手电筒给“麻脸”的菜叶逮虫。从种到收、从春到秋,母亲把一家人真实的生活就种在菜园了……
5年前,母亲生了一场大病后,八旬的老爸就置换成菜园“主人”,母亲给他打下手。为了尽快谙熟旱地作物的脾气秉性、掌控瓜果蔬菜开花结果的律令,父亲放下架子跟母亲学、跟老菜农学、跟书本学。渐渐地,父亲就在菜园弄出了新花样。春天里,菜园被旺盛的菠菜、油菜、韭菜等遮盖得碧绿;夏日里,茄子、辣椒、西红柿挂满枝头;秋季里,黄色的南瓜、粉白的冬瓜、绿色的白菜等凸显出它们的大个头。隔三岔五,父母就采摘两篮新鲜瓜蔬送进城,向哥哥、弟弟和妹妹“炫耀”劳作成果,更重要的是证明他们身体很棒。父亲还打电话“命令”我回家前去书店买几本科学种菜的书回去……
我知道,父母精耕细作着菜园,其意义远远超出“为吃新鲜蔬菜”的范畴——菜园已成为他们打发老年时光的休闲场所和强身健体的乐园。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