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政温度”护航孩子健康成长!市民政局多措并举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障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黄钰然
通讯员 李福君
“垃圾分类新时尚,我是少年我先行!”梅江区江南街道社工站内,孩子们响亮的口号声在活动室响起,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课堂正在这里进行。只见环保小组的成员们积极动手,把废旧纸箱、卡纸等变废为宝,变成了一个个崭新的分类垃圾桶。这是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民政局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未成年人保障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用“民政温度”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图为梅城街道社工站开展的“垃圾分类新时尚,我是少年我先行”环保活动。(市民政局供图)
发挥社区作用
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
“阿姨,您好!您了解垃圾分类吗?我这里有宣传册……”近日,梅江区江南街道社工站组织环保小组的成员们一起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讲,为社区内的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争当小小宣讲人。
“孩子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后,参与社区走访宣传活动,用自身行动影响更多群众。”江南街道社工站社工吴丹妮介绍道,通过成立社区儿童环保小组,加强互相合作,加深孩子们对实行垃圾分类的认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传递环保理念和知识。
为了塑造未成年人美好心灵,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政部门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引导各社工站链接社区内外的志愿者,组织未成年人参与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丰富生活体验,并依托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广东社工“双百计划”服务,以面询、授课、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同时,民政部门抓好社区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场所的管理和使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至目前,全市现有城乡社区2239个,已建立家长学校2113个,其中梅江区、梅县区的城区社区家长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开通“护童热线”
为困境儿童排忧解难
今年,我市民政部门在8个县(市、区)开通了困境儿童服务热线“护童之声”,24小时接听求助电话,切实保障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年初,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困境儿童服务热线“护童之声”曾接到来电求助。“谢谢你们收留我们母子,谢谢,谢谢!”一行特殊的母子三人来到了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他们刚来到的时候,母亲身上带着伤,两个儿子都沉默寡言,非常排斥别人的接触。”据该中心工作人员陈涛介绍,该名女子因不堪忍受丈夫常年的家暴,带着两个儿子寻求帮助,中心对其实施临时救助保护服务,让母子三人入住到了临时的“家”。
原生家庭的长期争吵,让兄弟二人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成长心理障碍。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找回健康快乐的童年成了该中心社工们的首要任务。通过与两名儿童面对面交流、开展游戏等方式进行疏导,兄弟二人逐渐活跃开朗起来,安稳地度过了这个特殊时期。目前,母子三人已搬离了救助保护中心。该中心通过链接社会资源,帮助其三人找到安全住所,并帮该名女子找到了稳定的网商工作。让她既能工作又能兼顾照看小孩,解决了当下母子三人的基本生活问题。
自“护童之声”开通以来,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共为5名求助未成年人解决了实际问题。同时,在开展困境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关爱行动时,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开展调查、走访,共排查困境儿童3161人,全部落实监护、社会救助、一对一帮扶,及时解决了生活、监护不力等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共32439人、孤弃儿童804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021人。市民政部门通过提高补助标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分别纳入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范围,确保特殊未成年人群体正常生活和接受教育。接下来,我市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强化措施,扎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关爱保护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格局。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