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妙笔写蟹
●周惠斌
鲁迅与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一样,于蟹情有独钟。他品蟹写蟹,信手拈来,妙笔生花。
1924年11月17日,鲁迅在北京《语丝》周刊上发表了著名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文章从杭州雷峰塔倒掉的消息写起,引出白娘子被法海和尚装入钵盂,镇压在雷峰塔底下,玉皇大帝知道后,责怪法海荼毒生灵,下令捉拿他,法海“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的传说。随后写道:“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在记述这则民间传说时,鲁迅将蟹的内部结构、煮食方法,描写得细致入微,情趣盎然,特别是“揭”“露”“切”“取”“翻转”等一连串动词,反映出鲁迅吃蟹技术的娴熟和准确。篇末以“活该”二字作结,表达了鲁迅疾恶如仇的感情。
1926年11月25日,鲁迅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琐记》一文,回忆自己早年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有些高年级学生“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鲁迅以揶揄的笔法,尖锐抨击了身边同学中的这种丑恶嘴脸和霸道行径。进而笔锋一转,直指位居显赫者:“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由此及彼,将社会上某些人恣肆横行的行为,类比为螃蟹的形态和走姿,予以无情嘲讽和批判。
1932年11月22日,鲁迅在北平辅仁大学作了题为《今春的两种感想》的演讲,后经修订发表于11月30日《世界日报》。鲁迅指出,“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他举例论证道:“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高度赞誉了人类历史上那些不怕牺牲、大胆探索的先驱者的无畏精神。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