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劳动者
●刘礼达
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丽。因为勤劳与智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辉煌与奇迹。由此,我想到了在社会生产力不高的古代的底层劳动者。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一首流传于四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歌谣《击壤歌》,它生动描绘了远古时代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太阳升起就开始劳动,太阳落下便休息。凿井喝水、种田吃饭。这样的生活简朴单纯,自由自在,干吗还向往帝王的权力呢?然而,古代的耕种者是异常艰辛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透过这些古诗,古人耕种与劳作的辛苦便可想而知了。即便如此辛勤耕种,他们却仍然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读来让人叹息。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还要说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耕种劳作者。公元406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毅然辞官归隐,过起了躬耕自资的生活。在他的田园诗中便有不少关于耕种劳作的。他满怀信心地“种豆南山下”,无奈“草盛豆苗稀”。他的生活也越来越困顿,常常为粮食歉收而苦恼。由此也可见当时劳动者的艰难生活状况。
耕田种地之外,古人也养蚕织布。“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南宋•翁卷《乡村四月》)初夏季节,风景无限好,农人却又要喂蚕又要种田,异常辛苦和忙碌。再如南北朝沈约的《夜夜曲》里:“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一盏孤灯半明不灭,主人却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着织布机织起布来。然而,北宋诗人张俞的一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却道出了劳动者的无尽辛酸与悲凉。
耕田种地和养蚕织布解决了古人吃和穿这两件大事,再来看看古代劳动者采樵砍柴的情景。“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孟浩然的这首《采樵作》形象描绘了采樵者上山砍柴的情形,而晚唐诗人陆龟蒙也曾作《樵人十咏》,其中《樵子》这一首里,“生自苍崖边,能谙白云养。才穿远林去,已在孤峰上。”采樵者的形象跃然纸上。采樵砍柴自然也是辛苦活,《诗经·魏风·伐檀》里,“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描绘了劳动者伐檀造车并运送到河边的情景,更是言辞犀利地抨击了社会不公现象。
在古代,还有一类劳动者的形象深入人心: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读白居易的《卖炭翁》,我们仿佛已经看到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一个卖炭老人艰难营生的情形。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