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编者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连三岁小孩都能熟背的诗歌,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珍惜粮食呢?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我们对粮食安全还是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节约从点滴做起: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做到“光盘”,真的吃不完,也要打包。记住: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本版特组织《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专版,敬请读者垂注。
五十斤大米改变了命运
◇张秋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读来琅琅上口,是妇孺皆知的佳句。对没有接受过“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粒都要好好珍惜”的理论教育的孩子,断不会理解爱惜粮食的深远意义。
孩提时的某个晚餐时分,我端着盛有食物的瓷碗,在家门口边吃边玩。隔壁的小伙伴听到动静,也捧着碗跑过来凑热闹。她一句来玩“跳飞机”,与我不谋而合。我们将吃剩的饭菜随手一泼,碗筷搁在墙头就玩开了。这举动正好被父亲看到,他来不及制止,我们已完成了一系列动作。
“这孩子,怎么可以糟蹋粮食?太任性了。”
父亲从厨房里拿出一把喂猪的木勺,操起屋檐下的竹扫帚,将地上的食物拢成堆,蹲下身体用双手掬起。除了汤汁无法收拾,每一片菜叶每一粒饭都没有遗漏。
“等下会有鸡鸭过来吃的,别理它”。我觉得父亲多此一举。
父亲说:“这个时辰鸡鸭都入笼了。粮食是养命的,从稻谷到桌上的米饭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其间的艰辛只有耕田的人才能体会,确实不容易,一粒都不能浪费了。”
当时,我觉得父亲小题大做,长大后才知道,他珍爱粮食与前途、命运甚至生死密切相关。
父亲20世纪50年代是乡镇机关干部,长年累月在各地奔波,无法照顾家庭。那是物质匮乏的时期,处处闹饥荒。留守在家的老少几个整天靠喝稀粥和吃野菜续命。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个个面黄肌瘦,爷爷和母亲还患上水肿病,情况很危急。
父亲委托外出当泥水匠的同族叔公捎几块烙饼给家中老小充饥,还幻想着亲人们分享香甜酥脆的烙饼时,一脸幸福的情景。可父亲后来获悉,那几块烙饼并没有送到家里,被那位同样缺少食物的叔公占为己有了。
父亲当时很气愤,心里五味杂陈。他最终还是宽恕了在饥不择食的年代为保命将道德置之度外的行为。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父亲通过个人关系,买了五十斤大米挑回家。个别人为这事给父亲扣上“以权谋私”的帽子。生性倔强的父亲没有据理力争,愤然辞职,第二天就卷起铺盖回老家。
由于父亲一时冲动,毁掉了自己的前程,某种意义上说也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多年之后翻阅尘封的记忆,我问父亲:“假如您当初懂得隐忍,性格的棱角没那么锋利,我们兄妹几个的人生道路会顺畅得多。如果时光可倒流,你会重新选择吗?”
当年与父亲一起打拼的人,有的当了县委领导,稍差的也在县行政机关担任一官半职。他们的儿女80年代初就办了农转非,安排了不错的工作,可谓一路坦途。
父亲平静地说:“当时农村的生存环境恶劣,作为顶梁柱我不回来撑着,一家老小都会饿死。倘若你妈没了,怎能还有你?说白了,就是命里注定人一辈子怎样的归宿,绕也绕不开。”
父亲说得轻描淡写,如讲述与自己无关的事。我知道,那淡定从容的背后,有无法言说的不得已。我相信,如果时光可以重来,他仍会坚持当初的选择。对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男人而言,生死攸关的时刻,前程、荣耀微不足道,唯有生命和亲情最重要。
旧社会出生的父亲在农村生活了半辈子,深切体会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酸楚,尝尽农民看天吃饭的滋味,所以纵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他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习惯一直没改变,那朴实本真的秉性,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传承。
粒粒粮食滴滴汗
◇陋岩
滚烫的太阳在天空悬挂着,戴着草帽的农民在田里弯腰劳作着,一滴一滴的汗珠渗透衣衫,额头上的一汗珠子颗颗落到脸上,再“飞流直下三千尺”落到土地里……
在农村居住过和熟悉农村的人,都见过这样的镜头。
气力、种子、肥料、管理等等成本,农民都支出了,却不一定能有正比例回报。风调雨顺还好,可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倘若遇上大旱或者大涝或者冰雹等等灾害,颗粒无收的年景,则会让农民兄弟欲哭无泪。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确实是写实之笔。现在虽然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作业环境有所改善,科学化种田有所推广,但是种地依然是一种强体力劳动,一粒粮食一滴汗,的确不是夸张之词。
然而,农民的辛苦许多人感受不到,认为粮食就是从超市买回来的商品,不知道其来之不易。“我的东西我做主”,珍贵的粮食,许多人弃若敝屣。儿子上学的时候,学校食堂里放着六七个大台瓮,除了早餐浪费较少,午餐和晚餐基本都会“喂饱”那几个大台瓮。一个台瓮算上100斤粮食,一天的浪费量就是六七百斤,一年的浪费量就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字。全国有多少高等院校?浪费量定然是一个天文数字啊!我家附近的几家大企业,餐食浪费现象更是触目惊心。许多工人只是象征性地扒拉几口饭菜,六七成的饭菜就那样浪费了。还有大街小巷的餐饮点,一桌子饭菜浪费一半以上的现象,丝毫不罕见。
有的人认为将剩菜剩饭打包,脸面上有点过不去,有点不好意思。“面子”成了大家浪费粮食的借口,殊不知这种情况保住了“面子”,却丢了“里子”,暴殄天物呀!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节约粮食,怎样节约呢?我觉得应该从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食堂以及大街小巷的饭店抓起,一方面倡导大家吃多少买多少,节约粮食。另一方面要强化厨师在厨艺方面的提高,让大家吃得香、吃得光。同时还要从制度上入手,对浪费者给予一定的刚性管理,对节约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逐步形成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舆论氛围。最主要的是大家要自觉从自身做起,人人争当节约粮食的标兵。
粒粒粮食滴滴汗,粮食赛过金珠子。有人可能会问,陋岩,你说了这么多,自己浪费过粮食没有?实事求是讲,我有过浪费粮食的行为,尤其是在外边吃饭的时候,“面子”经常打败“里子”。但是,我今天郑重宣布,今后,我要和大家一起节约粮食,一是吃多少、点多少,二是“吃不了,兜着走”。
餐桌上的师道尊严
◇肖如松
即将步入米寿之年的张老师是位土生土长的梅州人,退休后长时间跟随子女在外地生活。
从他那强壮的体魄,抖擞的精神,伟岸的身躯,再加上那整齐的穿戴,谁也想象不到他的实际年龄。
老师思乡心切,故土难离,常常思念家乡。前些日子携夫人回来梅城小住几天。此时,他回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一批同学,通过几回周折找到了笔者的电话,寒暄一番后要我约上几位同学小聚一下,叙叙过往。于是星期六这一天约上了五六位同学在小饭馆里与张老师共进午餐。
久别重逢,大家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事,师生之间无拘无束,漫无天际的海阔天空,几十年的往事仿佛就展现在眼前。其间推杯换盏,多个来回后,不觉晌午已过,突然老师的电话铃响了,听他私语几句,将电话挂断,可以推测是师母催促他该回家去了。此刻同学们自觉地起身准备向老师道别。见此情景老师立马发话,别着急,请大家坐下,我有话要说,临别前我送各位一首诗。他好像有备而来似的,大家都洗耳恭听,满腹经纶的老师张嘴便吟诵了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还认真解读了该诗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这首切中时弊的组诗作品,深深激发了同学们的惜食意识,大家心领神会。
他接着说:“大家要认真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当今国家物质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要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我建议餐桌上剩下的菜饭全部打包,每人一份,我也不例外。”
走出饭馆时,同学们每人都拎着一个饭盒一一与老师握别。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