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城北镇:三级联动助推乡村“美到家”
●本报记者 江婵
通讯员 温惠婷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梅江区城北镇做活做好“党建+”文章,形成“党委主责、支部担当、党员示范”的治理模式,带动干群参与、上下齐心,以“三级联动”助推乡村实现“大变身”,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见效。近日,记者先后前往城北镇新田村、扎上村,探访“党建+乡村治理”模式下的村庄“变身记”。
城北镇新田村刚建成的九斗窝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林翔 摄)
干群齐心捐地
家园变身花园
2019年,梅江区择优遴选出15个乡村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一次性给予每个村300万元资金奖补,用于新农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的家乡——新田村,便是其中一个示范村。记者驱车驶入新田村,只见村道平坦开阔,客家古民居粉刷一新,为衬托日新月异的村容村貌,不少村民还在家门口摆放了花卉盆栽,把房前屋后装点得像个“小花园”。
“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党员和村民理事会‘叔公头’发挥了带头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新田村党总支书记江奋说,有了好政策扶持,还得让村民“动起来”,才能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此,村内党员干部纷纷化身政策“宣传员”、捐款捐地“带头人”,在没有得到一分钱补偿款的前提下,把自家禾坪、菜地、果园让出来,甚至主动拆除了破旧老屋。
82岁的江寿生是新田村的老党员,也是村民理事会的理事长。江寿生说:“除了自己捐款捐地,还要多宣传,告诉大家以后是能共享建设成果的,让村民从‘不想拆’变为‘主动拆’。”近年来,新田村干群捐资数额达200多万元、捐地10余亩,先后铺设了2公里柏油路,畅通了淤塞圳道,还建起了院士公园和九斗窝广场。
沿着崭新的柏油路往村里走,记者来到了刚建成的九斗窝广场,只见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23亩水田垦复后重焕生机,三五村民在树荫下纳凉休闲。人群中,有位叫江文超的村民、退役军人,他不是村里聘请的保洁员,却义务担起了广场清扫工作。江文超说:“以前这里是荒废房屋和田地,现在村容村貌改善了,作为新田村的一分子应该把环境维护好。”由此可见,干群捐款捐地的善举,也影响着当地的乡风文明建设。
建立激励机制
美丽进村入户
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城北镇在今年专设奖补资金220多万元,对各基层党组织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奖补,新田村获得约13万元奖补资金。江奋说:“奖补政策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利用专项资金,村里将继续疏通农村‘毛细血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为打造“干净、整洁、美观、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自2019年以来,城北镇每年设立奖补资金20多万元,开展“最美党员”“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提高党员责任感和荣誉感。在樱花大道路口,扎上村将评选出的榜样事迹制作成宣传墙,弘扬正能量。该村随处可见的“党员责任区”标牌,明确了党员在各自片区的环境卫生、垃圾桶管理等保洁工作,保证每段河流、每段村道都有党员“在岗履职”。
党员村民黄导云的家门口,是扎上村的生活垃圾收集点之一,每天“巡查”发现垃圾桶周边有垃圾落地,他便马上拿着工具下楼清扫,这份热心让他被评为“最美党员”,他家也获评“美丽庭院”。“如果自家门口的环境卫生都顾不上,怎么带动其他邻里呢?”黄导云说,近期以来,这份“工作”轻松了些,因为村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能够自觉把垃圾倒进桶内了。说到这里,这位六旬老人喜笑颜开。
“通过党员大会、党课等契机,支部动员广大党员起到带头作用,积极支持四好农村路建设、老桥加固、河道清理等工作。在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参与下,扎上村在今年上半年拆除的废旧房屋、猪栏、鸡舍等面积就达3000多平方米。”扎上村党总支副书记刘文经表示,该村在城北镇2020年上半年开展的“干净整洁村”创建活动中榜上有名,获得了20多万元奖补,得益于党委、支部、党员层层发力、环环相扣,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实现了长治久美。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