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生问题 不能总靠“电视问政”
■ 徐林生
9月10日晚,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直播节目,问政威海市政府。节目曝光了4个问题:一是威海高铁南站客运中心落成5年,汽车客运站仍未进驻,给旅客带来很大不便;二是有关部门互踢皮球,电动车充电桩无法进小区,15个政府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形同虚设;三是同一部门三个科室互推责任,新建棚户小区不通水电,百姓装修拉起“蜘蛛网”;四是经开区一烂尾楼10年无人管,钱房两空的老百姓投诉无门。
上述4个问题,均事关市民切身利益,属重大民生问题。节目主持人的追问“辣味”十足,直击观众“痛点”。现场接受问询的威海市有关领导,神色凝重,态度谦卑,主动道歉,表示立行立改,并提出路线图、时间表,为解决问题带来转机。
这些严重影响民生的问题,有的发生几个月,有的拖延10年之久。有些“老大难”问题,在他人眼中或许是一粒尘埃,而落在受影响市民头上,则是一座山,备受煎熬。很多民生问题症结并不复杂,但一些有关部门的“冷漠症”“拖延症”却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电视问政节目将这些问题曝光,就是要让主要领导在聚光灯下,直面问题,无法推托,接受监督,推动问题彻底解决。
电视问政,是近年时兴的问政方式。从媒体报道看,各地通过电视问政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许多民生问题,被问政节目曝光后,领导“高度重视”,立下军令状,整改立竿见影。但是,电视问政毕竟是一个电视栏目,播出频次、时间有限,不是解决日常繁多的民生问题的理想平台,接受问询官员也无法绕开集体决策程序,否则有“越俎代庖”之嫌。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是各级政府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无小事,一些民生问题之所以拖成“老大难”,与相关部门失职不作为密不可分。解决民生问题,不能总靠“电视问政”,有关部门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拒绝本位主义,坚守民生情怀,依法施政,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这才是为政之要道。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