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修缮活化,让乡愁更浓更绵长!来看平远儒地村的启示
●本报记者 傅思林
特约记者 朱双玲 朱维佳
通讯员 张国权
青山叠翠,山道绵延,道路两旁丹霞奇峰成列,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平远中行镇儒地村。据同行的老支书陈其泉介绍,儒地在客家话中谐音“移地”,象征着村民祖先迁居在此的一段往史,也寄托着人才荟萃的朴素愿望和仁爱和谐的精神传承。近年来,乡村振兴活力愈显,一批祠堂祖屋的修缮活化,更令这座文化小村焕发乡愁魅力。
平远中行镇儒地村显达草庐现貌。(朱双玲 摄)
穿过塘前屋后,修缮一新的显达草庐映入眼帘,三堂两横屋结构,石板砖与圆木柱古色古香。“显达草庐是我们的陈姓祠堂,是明代时先祖从蕉岭新铺迁居到此所建,迄今有500多年历史,是村里最老的一座古祠。据族谱记载,清代以来这里曾出过县丞、国子监官员等。”陈其泉告诉记者。
“上世纪70年代,这里还住着十多户人家。我还是10多岁时就曾住在这间,还遭过一场火。”进门左拐的头间房,陈其泉印象深刻。他回忆,有次隔壁柴火垛起火,火势越来越大,周边乡亲见状纷纷前来救火,才及时扑灭了火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那时,邻里间团结和睦的精神就深深印刻在陈其泉的脑海中。
老祠堂承载着乡村文化,寄托着乡愁。然而,历经几个世纪的洗礼,显达草庐日渐破败,精致的牌匾、雕梁被时光“磨损”,部分族人也数次“分家”迁居云浮、广西等地。“去年以来,乡村振兴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村也成立了党群理事会,就倡议把显达草庐、庭珪公等老屋重新修缮,进行活化利用,为群众服务。”党群理事会成员陈辉文说。
党群理事会发出倡议后仅3个月,便筹得捐款30余万元,得到村民、乡贤乃至外迁乡亲的支持。“我们理事会共8人,走访了远在珠三角、广西等地的乡贤乡亲。听说要修缮老祠堂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做贡献,他们都踊跃支持。到目前,除了130多位村民,我们还发动了1000多名外迁乡亲、外出乡贤捐款。”党群理事会成员、深圳外出乡贤陈玉林告诉记者。
“这两年,村里依托乡村振兴发展了水稻、脐橙产业,大家口袋越来越鼓,但却少个闲聚的去处。”村民刘月桂说,但现如今,冷清的显达草庐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不仅成为儒地村的一道新景,还为村民提供了文化活动场所。据了解,中行镇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老祠堂的活化利用,传承发扬仁爱和谐、尊学重教的优良家风,完善村史馆、农家书屋等功能室,积极探索良性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