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味虽苦 农户心里甜!梅江区西阳莆田村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江婵
见习记者 何春燕
梅江区西阳镇莆田村曾是梅江区10个省定贫困村之一,2016年开始由广州市委军民融合办进行对口帮扶。4年多来,莆田村引种灵芝突破产业单一的局面,扶贫扶志“扶”出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之年,莆田村已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悄然变了样。
试种灵芝“探前路”
专家认可方向定
2019年初,广州市委军民融合办的“85后”年轻干部张子杰回到家乡梅州,接任驻莆田村第一书记。出身平远农村家庭的他刚来到村里,就走访了全村42户112名贫困户,当时,该村已进入“预脱贫”阶段,在较好的“家底”面前,张子杰还是有些压力。“莆田村是梅江区10个省定贫困村里贫困户人数最多的村,2019年村里仅有水稻这一传统产业。立足人多地少的现状,如何用好扶贫资金、突破产业单一局面,带领群众脱贫增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张子杰说。
张子杰(右)正在分类包装成品灵芝片和灵芝孢子粉。(林翔 摄)
莆田村耕种面积只有800亩,有限的土地已种上了水稻,扶贫工作队决定在室内做文章,探索以灵芝种植进行产业帮扶。以产业帮扶为契机,莆田村和正在为灵芝菌包找“娘家”的梅州市微生物研究所达成合作,由研究所向该村提供4000个灵芝菌包进行试种,并提供技术指导,为新产业的铺开奠定基础。
去年底,莆田村贫困户42户112人全部达到退出标准,为了给脱贫后有意愿发展灵芝种植的贫困户“探路”,今年3月开始,张子杰和村“两委”干部利用闲置会议室试种灵芝,虽说不用经常照看,但张子杰总是忍不住走进会议室查看灵芝长势,宿舍也与灵芝为邻。参与种植的莆田村党委委员丘文艳打趣地说:“灵芝出菇后,我们用布擦拭菌包,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
3、4月陆续出菇,5、6月先后上架、喷粉,7月实现上市……灵芝孢子粉凝聚着灵芝的精华,喷粉阶段让大伙尤其兴奋。“4000个菌包出菇率在90%以上,每个菌包产出7克孢子粉,比预计多了2克,最终收获110斤灵芝片和53斤灵芝孢子粉,产值共3万多元,成品质量也得到了专家认可,试种很成功。”未来,莆田村的产业将趋于多元化发展,张子杰说:“灵芝滋味虽苦,但我们心里甜!”
就业扶贫“拔穷根”
端牢增收“铁饭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灵芝试种过程中,莆田村还为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聘请2人到村委参与上架、扫粉等工作,每人每月增收1000元。张子杰说:“在近期召开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有10户贫困户表示有意愿参与下半年新一轮的灵芝种植,我们计划为他们免费发放菌包和设备、提供技术指导,并签订种植承诺书,让他们在脱贫后有个增收新路子。”
依托靠近S333线的地理位置优势,2016年以来,扶贫工作队以就业帮扶为抓手,为有劳动能力的23户贫困户对接电子、安保等公司,让贫困户有班上、稳增收、拔穷根。“不愿意上班的,我们就上门做通思想工作,近年来已有30位贫困户就近找到新工作,端牢了‘饭碗’。”张子杰说,今年疫情期间,扶贫工作队多渠道提供就业信息、免费发放防疫物资,他还亲自开车接送贫困户应聘面试,提供就业便利。
截至目前,广州市委军民融合办已在莆田村投入126万元自筹资金开展对口帮扶,引导贫困户参与光伏扶贫、水稻种植等特色产业及入股分红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40万元。精准扶贫不仅改变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还转变了他们的思想。“以前,我认为摘不掉贫困户的帽子,很自卑,现在觉得只要认真劳动,就能改变生活。”去年8月,眼看着就要脱贫的郑新华因为一场意外受伤,不得不辞去水电工的工作,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考虑到郑新华曾接触过蜜蜂养殖业,扶贫工作队为他“量身定制”扶贫方案,贴息贷款购买了50箱蜜蜂,并引荐专家提供技术指导,让他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听说近期有专家来村里开展电商培训,我报了名,未来农产品肯定是线上销售为主,我想学习电商销售模式,扩大蜜蜂养殖规模。”摘帽后的郑新华,生活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