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里行间感悟启蒙的力量
●林德培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这句话的含义重在“行”,即实践。一个人有志于“仁”,就会终身实践,毫无怨恨,毫无遗憾。作为追求真理、务实治学的学者仁师,周有光先生“他这一生,总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前进”,学习不止、思考不倦,坚持说真话、讲真理、做实事,无怨无悔为国家发展、文化进步奉献自己的毕生所学。
《朝闻道集》收录了周有光先生在文化、历史、语文等方面的杂文,都是他百岁前后所写,是其晚年思想精粹的集结。这本书出版时,周老已是104岁高龄,他说他的最后一本书名字要叫《朝闻道集》,但实际上周老并未停止思考,还在不断发表文章,这也不是他出的最后一本书。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洋洋洒洒,妙趣横生,字里行间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启蒙的力量。
周有光(1906-2017),出生于江苏常州,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任职新华银行,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1949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这些专业的学习经历和从业实践,使得周老深谙经济发展规律,对世界经济问题有深刻的理解。本书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全球化巡礼》《两大文明古国的经济起飞》等文章,即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预测未来走向。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经济学家,周老一直在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交集、未来世界的走向。他把中国的工业外包形象地比喻成“世界工厂”,把印度的软件外包比喻成“世界办公室”,并深刻地指出,中国只有藏富于民,才能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周有光先生也是一位蜚声中外的语言文字学家,我们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他就是主要的制定者。从1955年起,周老被委以文字改革的重任。由他主抓并最终制订完成的《汉语拼音方案》被世界所公认,使汉字输入从“万码奔腾”中解放出来,人们尊称他为“汉语拼音之父”。本书第四辑《语文探新》部分,就收录了他撰写的人类文字、汉字 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汉语拼音、 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等方面内容。周老简练精准的遣词造句和从容透彻的叙述方式,让人徜徉于文字学的长河之中,可以在最短时间把握人类文字发展的脉络,汉语文字及汉语拼音的诞生和演变过程,非常“解渴”,又引人思考。
书越读越薄,人会越来越丰富。85岁离休之后,周有光先生从办公室搬进家里9平方米的小书房,从专业的“深井”走入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每日如饥似渴地读书看报,写写杂文,在阅读中遨游世界,在思考中洞见八荒。周老读书有一个习惯:把中外书刊中有价值的资料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删繁就简,分发给同好的小辈传阅,听取他们的意见,之后反复修改,挑选其中一部分公开发表,此种“学如富贾在博收”的好学精神,让晚辈敬仰,他却调侃为“自我扫盲”。这样一番过程下来,周老把既有的历史、经济、文化以及最新的学术成果和资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审视研究,再进行拆分、整合,最终内化于心,犹如酿酒、制茶、铸剑之过程,由繁到简,从糙到精,器乃成焉。
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阅读者吸收的养分多寡,因人而异。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读书经验,窃以为阅读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书中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第二个层次,从书中探知作者的思想力量,与之神交;第三个层次,从书中窥见作者的读书方法,学会以书找书读更多的书。品读《朝闻道集》,笔者又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深切体会。书中的每个篇章,周老举重若轻娓娓道来,不仅科普了知识和资讯,还触及社会的大处、时代的高处、人生的深处、历史的奥秘处。这样的触角,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高远清新的思想窗户,驱动读者心生饥渴,迫切地去寻找相关书籍,填补更多的认知空白。由此深思,也更能领悟周有光终身学习、求真务实的先生之风,与历史老人的聪明睿智、现代公民的社会关怀、知识分子的批评精神是如何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