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美丽经济增动力 乡村振兴堂新路
撰文 廖静宜 祝银清
汪敬淼 林剑湧摄影 汪敬淼 廖静宜
从丝苗米产业园丰收到莲子、鹰嘴桃、葡萄各类蔬果新鲜上市,从“一碗三及第”到“蕉岭一桌菜”的品牌化打造,拉开了夏日蕉岭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的新征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蕉岭进一步加快科技赋能,深化农旅融合,创新培训平台,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乘势而上书写“世界寿乡·富美蕉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加快科技赋能 做精“寿乡一粒米”
7月,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寿乡1号试验田里已是一派丰收景象。农民正操作着收割机以螺旋形路线前进,不到一个下午时间就完成了收割,经工作人员实测,客都寿乡1号早造亩产湿谷1023斤。
“今年优质稻新品种‘客都寿乡1号’早稻收割面积约500亩,分布在蕉城镇龙安村、三圳镇招福村和新铺镇尖坑村等地,早造亩产过千斤,说明该品种丰产稳产能力很强。”据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为蕉岭接下来的推广种植,进一步擦亮寿乡“一粒米”品牌增强了信心。
在产业园内,长潭镇科诚农场也迎来了夏收夏种。“我承包了1360多亩田地种植水稻,通过科技化、机械化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科诚农场负责人林干松表示,农机化是大规模种植水稻的根本出路,能够有效解决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强度大的问题。“现在,农场从插秧育秧到收割烘干,再到碾米包装,都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为了让农机设备发挥社会效应,科诚农场每年都会为全县的种粮大户及周边散户提供代耕、代种的全程机械化社会服务。“目前已经派出8台收割机帮助农户进行收割,确保早稻收割工作顺利完成。散户收割面积已经达到100多亩。”林干松说,得益于今年天气稳定,早稻产量稳中有增,农场水稻产量预计在700吨左右。
“目前全县早稻收割工作已经陆续开展,我们也专门组织工作人员到三圳镇、长潭镇、新铺镇水稻机收现场,进行‘三夏’联合收割机安全生产检查。同时,对各农机操作员发放农机安全生产宣传资料、进行安全教育。”蕉岭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日前,长潭镇科诚农场还举行了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推广会。在活动现场,直播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将种芽按确定的株行距及播种量,在田间直接精量成行、成穴播种。
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推广会现场,技术人员正操纵直播机将种芽按确定的株行距及播种量,在田间直接精量成行、成穴播种。
“排种期可以实现不同品种的稻种播种需要;开沟取种装置不是晒在泥面上,而是播在沟里,适应水稻生长需求;能够同步施肥、同步喷除草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介绍说,该技术的推广运用,将有效解决传统手工播撒种植造成的草害严重、倒伏风险、病虫防治难等难题。
目前,科诚农场正利用夏种生产时间段对这一技术进行试验,成功推广后将以“铁牛”代替耕牛,夏收夏种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据悉,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下,蕉岭县水稻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社会化服务不断完善,一二三产业链延伸,“客都米”产品越来越丰富。今年蕉岭全县早造种植面积6.23万亩,预计今年丝苗米产业园收割面积3.5万亩,产量达1.3万吨。
蕉岭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喜迎丰收。预计今年丝苗米产业园收割面积3.5万亩,产量达1.3万吨。
深化农旅融合 做优“一村一品”
近日,蕉岭县广福镇豪岭村桃花源山庄350亩鹰嘴桃开摘,吸引了数千名游客分批前来采摘、体验休闲农业魅力。
桃花源山庄依托寿乡旅游资源,采用农旅融合的方式吸引游客现场采摘鹰嘴桃,将“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个大脆甜,非常好吃!”跟朋友从梅城自驾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古女士说。在山庄鹰嘴桃采摘区,约两米高的桃树上结了不少果子,个头如拳头大小,青白泛红,十分诱人。据山庄负责人钟明雄介绍,鹰嘴桃销售以体验式采摘为主,淘宝线上销售为辅,价格都是9.8元一斤。除自驾游的散客外,山庄已与旅行社达成合作,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分批次接待旅游团观光体验。预计今年的鹰嘴桃年产量19万斤,比去年增加6万斤。采摘期从7月10日开始至8月5日结束。
省农业农村厅自去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扶持1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今年蕉岭县共有9个村9家实施主体承担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任务。其中,桃花源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承担建设该县广福镇豪岭村鹰嘴桃产业建设任务。
钟明雄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在成功种植鹰嘴桃的基础上,通过县、镇的指导对特色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重点依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大力发展鹰嘴桃种植、梅花鹿饲养、松杉林抚育等多元立体农业,并以此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实现农旅融合、绿富双赢。”目前,桃花源第一批梅花鹿已成功养殖,山腰处5栋民宿和1栋农家乐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上半年建成接待游客。
从莲花山顶往下俯瞰,平坦广阔的水泥路道贯穿整个桃花源山庄,打通了农旅发展、助企富农的“最后一公里”。“桃花源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党委政府通过相应政策配套了不少基础设施。”钟明雄指着层层叠叠的沿山路道告诉笔者,从山底桃花源入口到山顶核心区长达1公里、5米宽的双车道硬底化道路都是县相关部门扶持修建的。此外,还帮忙安装了智能风吸式杀虫灯、电子自动测报灯、新型实蝇诱捕器等绿色防控系统等。
桃花源山庄只是蕉岭县做活农旅文章、将“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蕉岭立足寿乡文化、美丽田园和生态山水等优势资源,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契机,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建立了黑木耳、莲子、鹰嘴桃等10多个农业示范性基地。并积极整合乡建馆、寿乡画廊、十里荷塘、青檀古树园等旅游资源,建成寿乡画廊、长寿乡中乡等2条美丽乡村精品游线和8张乡村振兴示范名片,深化农旅融合发展,做强寿乡美丽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创新培训平台 做强“蕉岭一桌菜”
“早上一碗三及第,上班工作有活力。”从成功申报省非遗到关注度持续升温的电视大赛,“蕉岭三及第”近年来名声大振、话题爆棚。日前,蕉岭县“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展示体验培训馆正式揭牌,开启该县加快培育以蕉岭三及第为代表的客家菜,进一步擦亮寿乡客家菜品牌,促进产业振兴的新征程。
笔者从该县人社局获悉,蕉岭县充分发挥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牵引作用,以世界长寿乡品牌和创客平台名片为依托,统筹规划、守正创新,在蕉岭(新铺)乡村振兴创业第一站成功打造“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展示体验培训馆。该展馆汇聚经籍传史、名厨名师、八镇名菜等内容,通过场景、实物、模型、图文、资料、声像等展示方式,让以“蕉岭三及第”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形象再现,成为探寻寿乡味道、助推人才振兴的“魅力窗口”。
展馆外观古朴清新,馆内一碗山水田园的鲜亮造型令人眼前一亮。展馆占地面积256平方米,内设蕉岭八镇、引政据策、经籍传史、蕉岭三及第、承前启后、名厨名师、蕉岭名店、八镇名菜、粄食文化、益县益民、长寿食材等10多个展区,重点展示推出了以蕉岭三及第、梅菜扣肉等为代表的“蕉岭一桌菜”。
经召集全县名厨名师对当地口口相传的优质菜品进行评选认定,“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展示体验培训馆内推出了“蕉岭三及第”为代表的“蕉岭一桌菜”。
作为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的核心载体,展馆对全县知名的农家乐、特色名店和蕉岭三及第名店及9位名厨名师进行形象细致的展示,让人一目了然体会到客家菜师傅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深远意义。活动当日,名厨名师代表黄勇现场为领导嘉宾烹饪了蕉岭三及第。精湛娴熟的烹饪技艺和及第汤的鲜美味道引得现场称赞声不断。
“‘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展示体验培训馆为全县厨师们提供了交流、展示、培训的平台,大大促进了蕉岭客家菜及餐饮行业的发展。”据蕉岭县餐饮协会负责人梁伟龙介绍,近年来,蕉岭把“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以蕉岭“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培训基地为载体,以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为抓手,培育了一大批以烹饪蕉岭三及第为代表的客家菜师傅,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重要人才支撑。
蕉岭县以“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培训基地为载体,紧抓培训和就业创业服务,培育了一大批以烹饪蕉岭三及第为代表的客家菜师傅。
梁伟龙表示,接下来县餐饮协会将充分依托展馆平台,组织全县名厨名师多交流和培训,传承以“三及第”为主打的系列客家菜历史文化精华和精湛技艺,全面发展和培育多层次的客家菜人才,推动蕉岭客家菜特色化、品牌化和产业化,不断做强寿乡特色美食文化品牌。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