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界丨腌面师傅与核雕共舞
●图/林中东
文/李少凤
一夹,一搅,一摇,一份三及第汤煮好了,娴熟而利索;开形打坯、粗雕细修、研磨抛光,一个拇指大小的核雕罗汉刻好了,惟妙惟肖,让人爱不释手。你意想不到的是,这双带着烟火味的手和化腐朽为神奇的手,竟是出自同一个主人:梅城进士楼的一个普通百姓——马梅龙。
晚上,马梅龙沉浸在自己的核雕世界里。
上午谋生活,下午搞艺术,马梅龙将二者无缝连接在一起,自然而平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遇?
谋生 腌面摊档挑起生活
凌晨4点半,随着闹钟的“丁零零”响声,马梅龙夫妇开启了忙碌又充实的一天。妻子前往市场采购食材,马梅龙则把桌凳摆好,准备好锅碗瓢盆及各种厨具。不久,妻子采购回来,两人开始紧张地忙活,准备肉片、面条、枸杞菜等。6点多,周边街坊邻居陆陆续续上门来吃早餐……上班高峰期过后,马梅龙稍稍歇口气,也坐下来吃碗腌面,喝口热汤。一直到上午10点半收摊,这才算“下班”,结束一天“腌面老板”这个身份。
凌晨5点,在昏黄的灯光下,马梅龙为开档做准备。
马梅龙的腌面摊档已有20多年的历史,算得上是一家老字号了。以前,一直是马梅龙的父亲在张罗,而马梅龙则从事可乐、橙汁等饮料销售工作,常常全市各地跑。随着父母亲的年纪越来越大,马梅龙不忍心让他们太操劳,便将腌面摊档接手过来。闲不住的父母则帮忙打打下手。
趁客人还没来,马梅龙赶紧包起了饺子。
清晨时分,天未亮,路人常常会看到,在进士楼的一条小巷里,昏黄灯光下,他们父子俩一起忙碌的画面,平静而温馨。
夫唱妇随,生活简单却也充实。
“在别人看来,每天都要那么早起床,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会觉得挺苦。但我们不觉得,和大家一样,这也是一份工作而已。”马梅龙笑着说,这就是生活。
寻梦 核雕艺术开挂人生
生活就是油盐柴米,起早贪黑,平平淡淡,但人生,可以更精彩。
曾经,马梅龙以为他会一直过着腌面煮汤的平淡生活。但2011年的夏天,一颗出其不意的“石子”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状态。马梅龙在网络上无意中看到关于核雕的新闻视频,小小的桃核、杏核、橄榄核,竟能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梅龙顿时眼前一亮,为之着迷,仿佛自己内心深处的艺术细胞一下子被激活了。很快,马梅龙网购来刮刀、斜刀、圆刀等各种雕刀,开启了人生全新的一扇窗。
粗雕细修
万事开头难,没有绘画功底、也没有任何雕刻基础的马梅龙,吃尽了苦头。仅持刀切入榄核这第一刀,就需要他每天三四小时地铲,足足用了三天时间。刀子一打滑,直接刺破了手指,顿时鲜血直流。止血贴成为他的案头标配。上午做腌面生意,下午、晚上做核雕,每天伏案雕刻少则8小时,长则十几小时。长时间端详、无数次下刀,他慢慢找到了窍门,三个月后,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半年后,他将自己的作品—— 一串十八罗汉手串拍照传到网上,很快就被一个网名为“SID”的上海人以2000元的价格买走了。这意味着自己的作品被认可!马梅龙感到非常欣慰,成就感油然而生。从这个时候开始,“核雕”正式“刻”进了他的人生。
开形打坯
9年后,当记者走进马梅龙的核雕创作间时,被案台上神态各异的核雕深深吸引。各种大小的榄核或桃核,被雕刻成十八罗汉、达摩、钟馗、狮子等形象,那神情、眉目、胡须,甚至是肌肉纹理,细腻生动,逼真传神。越来越多的作品受到了玩家和网友们的青睐和收藏。
钟馗核雕
就这样,腌面煮汤与核雕艺术的情景切换,日复一日,毫不违和地在马梅龙身上发生着,蜕变着。马梅龙早已习惯这种模式。未来会怎样,他没有豪言壮语,仿佛他与核雕的结缘,就跟他接手父亲的腌面摊档一样,一切都自然而然。
核雕的“前世今生”(李少凤 摄)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