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西阳镇:高山茶园谱春曲新晋茶农说发展
茶农在集益生态茶园采摘春茶。(高讯摄)
●本报记者江婵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清凉山近千名茶农而言,清明前后是春茶采摘上市的好时节。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驱车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了位于梅江区西阳镇的清凉村,站在平均海拔800米的清凉山俯瞰,层层云海如潮汐般涌动,一垄垄翠绿的茶田藏身于云雾之中,和正在采摘的茶农构成一幅美丽画卷,谱写着欢乐的茶园春曲。
传承创新家家有本“种茶经”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清凉村兴办国营清凉山茶场,一批知青在政府号召下来到这里,和当地农民并肩垦复老茶园,开辟新茶区,打通了环山公路和出城公路。经过一代又一代茶农的传承发展,目前,清凉村已形成家家户户有茶田、世世代代会制茶的局面,全村茶叶种植面积约6000多亩,茶农约110多户,生产的清凉山茶保持了既有醇厚口感,又独具炒米香的特点。
晨曦撩去云雾,在占地300亩的集益生态茶园,20多位茶农分散各地熟练地选摘嫩芽。梅州市集益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建华,已是家中第五代茶农,其父亲梁通芳,是原国营清凉山茶场的机械修理工,世代在清凉村以种茶为生。2011年,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在外打拼多年的“IT男”梁建华放弃了深圳万元月薪,回乡接手家业。“种茶是几代人艰苦经营下来的事业,年轻一代没有理由抛弃它。我看好清凉山茶的发展前景,希望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梁建华说。
“在艰苦的年代,父辈为了维持生计而种茶,他们更注重追求产量最大化,茶叶质量往往参差不齐。”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推动清凉山茶“走出去”,梁建华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把优化制茶工艺、提升茶园生态管理,作为提高茶品质的重中之重,以绿色生态的方式管理茶园,新增了轻度萎凋、色选等新工艺,使制出的茶不再有苦涩和水味重的口感,取而代之的是条索匀整、香气浓郁、口感醇厚的茶品。
梁建华告诉记者,目前,消费者喜爱的清凉山春茶,市场价可以卖到每斤200至300元不等。企业生产的清凉山茶,除了梅州本地,还销往珠三角地区和湖南、北京、河南、山东等地。
政府引领技术资金双保障
为推动清凉山茶区的茶业增效、茶农增收,今年春耕春种期间,梅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通过“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户”“农技人员+基地+农户”的形式,开展下乡技术指导,把高产优质茶叶栽培、有机营养液肥、绿色防控等技术送到了清凉山。“疫情期间,专家和茶农不能面对面交流,我们引导茶农通过‘中国农技推广’APP、QQ群、微信群,进行视频连线、留言沟通、在线学习,帮他们解决种茶遇到的技术难题,提升农户科技素养。”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魏雪辉说。 “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清凉村涌现出越来越多年轻的‘茶三代’‘茶四代’,带着对茶的热爱,有想法的新农人探索开发红茶、蜂蜜茶、袋泡茶等各类茶品,突破了以前种类单一的局面。”清凉村党支部书记侯保添告诉记者,新一代茶农和清凉山茶品质,呈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年来,梁建华的两个妹妹——远嫁河南的梁建芬、在蕉岭发展的梁燕平,也分别从两地“举家回乡”,承担市场销售、后勤保障等业务,一家人齐心协力做强清凉山茶产业。“如今,梅江区正在建设茶叶产业园,我们企业作为实施主体之一,也将得到一定的扶持资金,带动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梁建华说,有了政府引导、家人互相支持,使得他们能够更大胆地探索创新,鼓足了发展产业的干劲。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