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逆行“碰撞”老茶山,清凉山茶还有那“味儿”么?
●图/文 杨敏
清明时节清凉山,已是家家炒茶香。嫩绿的茶叶吐露在枝头,近期春雨连绵,琢磨不定的气温高了又低,采茶人穿上了雨衣备好了背篓在云雾的茶径中穿行。清凉山今年的采茶季将从3月中旬延续到4月中旬,也正是这种地理环境,造就了清凉山茶叶中丰富的物质底蕴。
连绵整齐的茶树与清凉山原山森林植被相互融合,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完整的生物链。
高山茶好却难采。从梅州日报到清凉山,车程不足二十公里,却因山路崎岖蜿蜒,需要一辆能够灵活驾驭各种狭窄弯道的汽车驶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中高山的茶园。也不得不惊叹一代又一代的清凉山茶人究竟以何种毅力一直居住于此。而近年来,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喧嚣便利的都市逆行“入山了”。
苏勇平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从他那一张稚嫩的脸庞,无法猜到他回到清凉山继承祖辈的茶业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从零基础的“小白”到茶叶加工工、高级品茶员,他的努力让父亲手里这个耕守了几十年、祖上四代传承的茶园有了新的变化。
在清凉山上,广泛种植着谷壳、黄旦等品种。苏勇平的父亲和山上同辈人都一样,非常擅长用柴火大锅炒茶。他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柴火,把准火候后,将晾过的茶青果断地甩入锅中。这么一锅,一次能够炒制40斤茶青。这些年,苏勇平为大锅安装了调速器,以控制茶叶炒制过程中过高或过低的温度。
杀青、揉捻、复火,存放一周后再次复火,精筛之后再复火一次,浓厚炒米香、条索紧结的传统清凉山茶就这样出炉了。传统清凉山茶香气浓、口感饱满、甘醇厚重赢得了不少人的喜爱。这些年市场价格也慢慢攀升,中端清凉山茶从此前的80元一斤涨到了现在的约160元一斤。可做好传统绿茶,并不是年轻人入山的初衷。在首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上,全省好茶齐聚,苏记祥茶业行提供的茶叶样品却一举夺得了“广东省十大好春茶”的称号。这个收获在苏勇平心里看来是对自己多年扩大视野、加强学习、提升做茶技术的鼓励,却也曾遭受了清凉山老茶人的质疑:“他获奖的茶并不能称作清凉山茶。”。
“我们要传承清凉山人勤劳坚韧的做茶精神,和这片珍贵的茶山资源,祖辈的心血。”在苏勇平的心中,有可变和不可变的界限。这些年,苏勇平接手了茶山,成立了公司,开设了自己的门店,并加入了茶叶协会,在通过学习不断深化了对茶的品质认识。
他将自己从茶叶中赚得的钱又大比重地投入到了制茶工具和制茶技术的改造中。优化茶园管理,从采摘开始分类制茶,改变茶叶凋萎方式,启用温度更加稳定的煤气炒茶机……这些举措让苏勇平的茶味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你品,新茶更加清香,口感不似传统绿茶那样浓烈,更绵柔饱满,韵味悠长,唇齿留甘。”苏勇平介绍,这种茶更受高端市场的青睐,也得到了茶叶赛场上专家的认同。如今,苏勇平正在物色其他区域,他希望改变传统小农场的定位,在茶叶的现代化种植管理和品牌打造上更有底气。
信德家茶园,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个茶园里,有一位已经年近八旬的制茶手艺人苏佳山,还有一位正在扛起茶山发展使命的继任者苏平。
进入信德家茶园,有两棵百年古树分立两旁。茶园里茶叶参差不齐,各类鸟声汇集,小山猪来回溜达拱草刨地,好生热闹。这是苏平打理下的茶园景象,和传统的茶园都不一样。
“这是老树茶,这是明前姑娘茶,这是野放茶……”苏平介绍着自己这几年开发的新茶。她将被荒废的几十年几百年的老茶树重新管理起来,又将一半的茶园放任自由,重新恢复到野生状态。她又和一些家庭入山体验采茶和田园生活,苏平手里的老茶园已经增加了许多探索,茶叶也多了利用的价值。不是单纯追求产品品类的多样化,而是通过试验寻找合适的口感、工艺和市场反馈。苏平一年会参加多次的茶叶展会,也以茶的品质和生态种茶的理念打动了很多消费者。但不管走到哪里,苏平总不忘记推广清凉山茶叶的历史和故事,“清凉山土茶也就是谷壳茶,广泛流传到海外,国外的华人称之为亚细亚茶。”
老茶山,新农人,近年来清凉山上多了许多默默制茶的年轻人,他们不断创新,加快与外界融合,多元化发展,为茶山展开了新的发展道路。如今的清凉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需要走路走一上午挑茶出去卖的大山,它的道路扩宽硬底化、有了网络和4G信号,备上了新的制茶机器,打开了更广的市场和销售平台,也有了许多融资和技术成长的渠道,成为了越来越多茶人后辈不懈奋斗的梦工厂。
>> 精彩图文
梅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③如您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15天内来电或者联系mzrbw@meizhou.cn。
网友评论
用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